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结合平时积累,按要求完成小题。(13分) 家 书 胡 凯 延叔喝完...

阅读下面文字,结合平时积累,按要求完成小题。(13分)

家 书

胡 凯

延叔喝完第一杯酒,雪花就柳絮般飘落下来。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

菊娘一脸惊喜地从灶间跑出,坐到靠墙的矮凳上,认真地仰起头。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

“我一切都好,只是钱不够用,春节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菊一字一顿地念出,脸上的喜悦一点点地消失。

延叔有些不高兴,完了?菊淡淡道,完了。

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圆场:“收到信就好。伢子在大学念书很忙,没工夫写许多话。”

菊问:“回不回信?”菊娘斜瞟一眼:“当然回。把家里事告诉哥,让他安心念书。”

菊趴到桌子上,从书包里翻出两张稿纸,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攥住笔杆裂开的圆珠笔。延叔叹一口气说:“告诉你哥,信已收到,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说完回过头去了。“我没什么说了。”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

“我说两句。对哥说家里的事都好。秋后老母猪生下9只崽。今年价好,涨到7块,有卖头。卖猪崽的钱还清了去年的债。”

“上个月,那只黑老母鸡被隔壁伢子打断了腿,我心疼了好几天,找到村上张兽医,他说不碍事,现在果真好了,只是有点跛。”

延叔腮帮子一鼓:“说这些干啥?菊,天冷了,叫你哥要当心自己,免得你娘挂念。告诉他家里人身体都好。”菊娘赶紧插上:“我就是晚上睡不着,胃老是痛。叫你哥在学校吃饱吃好,想吃啥就吃啥。不要让人笑话咱。”菊烦透了:“哥是大学生,这点事都不懂?”

延叔再斟酒时,不够一盅了,只好慢慢地喝,边咂嘴边说:“菊,把你的学习情况给你哥说说。”

菊咬起下唇,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支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支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都高兴高兴。”

菊写好抬起头。延叔收回盯着菊飞快移动的小手的目光,倒放起酒盅。菊娘就站起去灶间盛饭。延叔又想起来什么,叫菊接着写:

“前两天,上面分来救灾衣服。队长说你有出息,特地分给我家一件半新的呢子大衣,让你回家过年穿狗娃说样式还挺流行,城里都作兴。你不回家我就托人寄去。”

菊娘端出饭,也突然想起什么,叫菊再加上几句:“娘初一到后庙里替你求了签,签上说你有小灾损,要切切注意。”

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叔见写了密密麻麻的三大张,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对。你哥不相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没时间看,他的信就那么短。”

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拿起薄薄的一张,延叔瞪着眼前没了热气的几碟菜,硬邦邦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

信收到。钱就寄。(摘自《中学生阅读》,有删节)

1.这篇文章围绕事情的情节变化和家人对“家书”的感情变化来组织材料,请按照下面的提示,完成文章对情节和情感的梳理。(2分)

(1)情节的变化:收到儿子的信——             ——议论并写回信——          

(2)感情的变化:喜悦——       ——热烈——         

2.从一封不到30字的家书中,可以窥视出儿子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3.从文中父母亲口述内容来看,父母对儿子的关爱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父亲:                                                              

母亲:                                                              

4.我们在《蜡烛》和《背影》中都学过细节描写,这篇短文中也有不少细节描写,请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一个细节描写,并说说它的作用。(3分)

我选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是:                                                  

5.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选文主旨的一项是(  )(2分)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斤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1)读儿子来信 重写回信(1分。各0.5分)(2)失望 不满(1分。各0.5分) 2.自私,忘记了家人对他的关爱,不关爱他人,不体谅家中困难。(2分) 3.父亲:不乏关心而内含严厉(2分) 母亲:充满温情以至溺爱。(2分) 4.略 5.A(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作了很好的提示“围绕事情的情节变化和家人对家书的感情变化”,根据提示找到表示“变化”的词语来理解,依次作答。 考点:梳理文章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

垂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雾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虫。其实岂止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叫,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钩,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他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蹋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个都在嘲讽对方,两个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在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么?”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有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好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1.选文中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指什么?(4分)

2.胖老人和瘦老人互相嘲讽对方的原因是什么?(3分)

3.“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作者说这句话的意义何在?(2分)

4.倒数第二段中说“最大的对手也是最好的朋友”,请说其原因?(2分)

5.文末说两位老人“像两座恒久的雕塑”,请根据其中的含义,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并作简要说明。(2分)

6.心中的海参崴与地理上的海参崴有何不同?(2分)

 

查看答案

下面句中划线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

A.两个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B.你们学校打排球的水平实在高,我们甘拜下风

C.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赛场屡创佳绩,实属妙手偶得

D.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鼓动起来。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化为无有   言行相顾   恪尽职守   黎民百姓

无与伦比   涕泗横流   脑羞成怒   媚上欺下

怒不可遏   自知之明   孤军奋战   断章取意

廓然无累   气吞斗牛   强聒不舍   重蹈覆辙

 

查看答案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2分)

A.稍(xùn)外(fèn)风(sāo)根深固(dì)

B.哑(ān)丝(1ǚ)襁褓(qiáng bǎo)然无累(kuò)

C.留(zhì)落(yǔn)探(kūi)一黄土(póu)

D.深(suì)至(jìng)脱(zhēng)耿于怀(gěng)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填空。(内容8分,书写2分)提示:(1)—(8)小题任选6小题完成,(9)(10)小题必做。

1.山舞银蛇,             。(《沁园春·雪》)

2.                   ,背灼炎天光。(《观刈麦》)

3.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

4.过尽千帆皆不是,                    。(《望江南》

5.                ,虫声新透绿窗纱。(《月夜》)

6.了却君王天下事,                。(《破阵子》)

7.                ,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8.池上碧台三四点,                。(《       》)

9.范仲淹在《渔家傲》一词中,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想家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心理矛盾的句子是:                                       

10.《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均,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意思一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