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

(一)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  

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 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1.孙老师为学生做了哪两件事?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4分)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4分)

(1)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

(2)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

3.结合全文,说说题目“点燃一个冬天”有怎样的含义。(4分)

4.文中的孙老师和他的妻子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回答。(4分)

 

1.用自己家的煤给孩子烤火取暖;听到孩子没有回家的消息匆忙的跑去寻找学生。 2.(1)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这种行为的感人。 (2)示例: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学生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 3.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 4.孙老师是一个对学生关怀备至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勤劳顾家、理解丈夫(支持丈夫)的好女人。 【解析】 1.试题分析:下雨天,还是没浑身湿漉漉地来上课,孙老师让他们烤干衣服才开始上课;放学后,听说有的孩子贪玩还没回家,孙老师不顾天气寒冷,就跑出去找学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所写事件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示例, 以“沉默”“思念”为话题再各写一句。要求恰当运用修辞。(3分)

示例:①思念是一首诗,让你在普通的日子里读出韵律来。

②沉默是一种孕育,蛾在沉默了一冬之后,终于把飞的梦幻变成现实。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按要求补写一段话,要求语意明确,语言得体。(3分)

一位记者在果茶店里询问加了哪些添加剂,有位老板理直气壮地说:“加什么样的添加剂,是我们的商业秘密,不能告诉你!”对这样的老板,你是这样劝告的:          

 

查看答案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3分)

哈尔滨市平房区一处在建工地,现场施工人员在工作时,挖出了两个坛子,里面满满装的都是古代铜钱,写着“嘉祐元宝”、“政和通宝”、“祥符通宝”、“崇宁通宝”等。据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研究部主任毕丛良介绍,坛子里装的是宋代钱币,距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了。

据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6日上午,有市民拿着两枚古钱币来到文管站,想鉴定是什么年代的、值不值钱?经鉴定,两枚钱币均是宋代古币,分别是“嘉祐元宝”和“崇宁通宝”。哈市文物管理站研究部主任告诉记者:“‘崇宁通宝’是宋徽宗时期铸造的,钱文是宋徽宗亲书的瘦金体,钱币的书法艺术价值很高,但市场价值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在①②处分别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之语意连贯,语句通畅。(3分)

在人生的道路上,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   ①    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很明确的观点:即使是最困难的事,只要自己有适当的准备,有心寻求解决之道,   ②    当然,方式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认清事情的真相,冷静思考引起困难的原因,也就是在出现困难的时候很快觉察,这是非常重要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三小题)(3分)

1.梳洗罢,        。过尽千帆皆不是,        ,肠断白蘋洲。(《望江南》温庭筠)

2.官船来往乱如麻,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朝天子 咏喇叭》王磐)

3.燕子来时新社,        。池上碧苔三四点,        ,日长飞絮轻。(《破阵子》 晏殊)

4.且壮士不死即已,                ?(《陈涉世家》 司马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