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无“盐”以对的“盐荒”子孙 ①可能最初谁都没有想...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无“盐”以对的“盐荒”子孙

①可能最初谁都没有想到,日本大地震最终竟然会引发远在2000公里外的中国的一系列不大不小的骚动。由于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在近两日突然引发的中国抢购食盐潮,让人看完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笑。

②应该说,无“盐”以对的现状是对中国人综合素质的一场考验。面对天灾和人祸,日本人始终能保持井然有序,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避难救援工作。而远远没有达到核辐射威胁范围的中国却已经乱成了一锅粥,马路上戴口罩的有,超市里抢盐抢酱油的有,市井里传谣言不亦乐乎的“长舌妇”们的有,总而言之,在威胁到自身利益和健康面前,一部分国人身上的无知和自私被无限放大,在这场人类的考试中,我们无论如何是不及格的。

③同样的,无“盐”以对的现状也是对管理部门应急能力的一场考验。昨天晚上,几乎所有媒体都加大了对于核辐射相关知识科普的力度,大力宣传服用碘盐对抗辐射无意义的科学常识,让人感觉有关部门的相应及时和有力。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普通市民用盐的正常需求,主管部门又进一步加大食盐的调配,并且在超市中实行限购,以满足百姓的正常需求。最后,公安部门与主管部门迅速组建应急部门,查处散布谣言源头,严惩哄抬物价,囤积食盐的不法奸商,一日内连出三拳,的确显示出了有关部门高效的执行力!

④大难面前,全世界人人平等;危机面前,各国的表现更像是一面镜子,照你也照我,国家的底蕴、国民的素质,往往一览无遗。提高全民素质,这不仅仅是国家有多快的应急能力可以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全民科普的教育和一代代持之以恒的家庭教育。抢盐热潮已经让炎黄子孙在世界上丢了一次脸,但愿假如发生下一次危机的时候,我们能够做一回有思考、有素质、有脑子的人。

1.本文以《无 ‘盐’以对的‘盐荒’子孙》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3分)

2.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3.“危机面前,各国的表现更像是一面镜子,照你也照我,国家的底蕴、国民的素质,往往一览无遗。”作者认为,此次危机,从国人的表现来看,这面镜子照出了什么?请依据选文内容进行概括。(2分)

4.你同意作者在文章中对中国国民素质的看法吗?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受。(4分)

 

1.借用谐音巧立标题,语言形式上诙谐幽默;能很好地吸引读者兴趣; 内容上点出了本文论述的论题,也能表现作者对抢盐事件表现出来的国民素质的担忧。(意思对即可) 2.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1分);把日本国民的行为与中国国民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无‘盐’以对的现状是对中国人综合素质的一切考验”这一观点。(2分) 3.照出了部分中国人在威胁到自身利益和健康面前,身上表现出的无知(1分)也照出了我国有关部门高效的执行力。(1分) 4.示例参考:我同意作者的看法。现在一部分中国人的素质确实很低。例如到了上下班高峰期,公交站台候车的人很多,在公交车即将到站的时候,他们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讲究秩序的,蜂拥而上,也给老弱病残的乘客带来不便,很不文明,因此我觉得有关部门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表达效果。表达效果一般为:(1)激发兴趣,(2)引出话题。 2.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一般方法为:论证方法+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概括即可。 4.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同意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走进专题《水浒传》。(7分)

1.“只见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却装在车子内,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下去。”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一个情节?涉及哪些主要人物?(至少写三个人物)(4分)

               ,                                 

2.    A   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是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何叫俺讨饶,洒家却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文段中A 处人物是      (1分)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             (2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宿迁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C.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

眉睫的地步了。

D.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每空1分,共9分)

1.无丝竹之乱耳,                    。            (刘禹锡《陋室铭》)

2.春蚕到死丝方尽,                    。            (李商隐《无题》)

3.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4.江山代有才人出,                 。                 (赵翼《论诗》)

5.诗家清景在新春,                       。     (杨巨源《城东早春》)

6.浊酒一杯家万里              。                  (范仲淹《渔家傲》)

7.                     ,目见不如足践 。          刘向(《说苑·政理》)

8.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的两句诗是:              ,              

 

查看答案

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并加以改正。(4分)

君子固穷    不屑置辨    纹丝不动    不醒人事    无精打采

死心踏地    力挽狂澜    贻误战机    扣人心弦    万惯家私

错别字

 

 

 

 

改正字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字注音。(4分)

本学期我们学了“小说之林”,小说是最广泛地反映生活、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      )歌美好、神圣、庄严,鞭tà(      )丑陋、污(      )、邪恶……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小说表现的对象。小说的表现力极强,三言两语,便能写活一个人物,短短几百字,便能zhé(      )射一个时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