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1)刚刚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保卫战,莫斯科的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1)刚刚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保卫战,莫斯科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战争给这个城市留下的创伤。

(2)上万名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德国战俘排成长长的纵队,在荷枪实弹、威风凛凛的苏联士兵的押解之下走进莫斯科城。

(3)得知法西斯战俘进城的消息之后,人们几乎倾城而出,纷纷涌上街头。宽阔的莫斯科大街两旁,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挤得风雨不透。人群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4)苏军在战败入侵的德国法西斯的同时,自己也造成了重大的伤亡。这些老人、妇女和儿童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的亲人,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被入侵的德国法西斯杀害了。

(5)失去亲人的痛苦把原本温和、善良的人们激怒了,他们怀着满腔的仇恨,将牙齿咬得格格山响,一双双充满血丝与复仇火焰的眼睛齐刷刷地向俘虏即将走来的方向张望着。

(6)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大批的军队和警察出动,组成一堵墙,排在愤怒的人群前面。

(7)战俘出现了,近了,更近了。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有人喊出打倒法西斯的口号,有人叫骂着让杀人的凶手偿命。一会儿,人群潮水般的向前涌。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企图进行阻止,马上被汹涌的人潮冲得七零八落,最后警察和士兵手拉着手组成人墙,竭尽全力,好不容易才将人潮挡住。

(8)此时,战俘已经来到人群前面。他们个个衣衫褴褛,步履蹒跚,每向前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他们有的头上裹着绷带,有的身带重伤,还有的失去了手脚,躺在担架上不住地发出痛苦的呻吟。

(9)面对激怒的人群,德国战俘呆滞、木讷的目光中充满了恐惧与惊慌。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们不住的后退。许多战俘本来就身负重伤、疲惫不堪,遭如此惊吓都瘫软在地。担架上的重伤号,被扔在地上,无力逃脱,拼命地哭嚎呼救。

(10)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混乱中拼力挤过人墙,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跟前,举拳要打。

(11)这是一个失去双腿的重伤号,他头上打着绷带,破烂的军装上沾满了血迹,脸上的稚气表明他绝对不会超过二十岁。面对扑面而来的拳头,他无力躲闪,瞪着惊恐的眼睛,发出绝望的哭泣。

(12)蓦然间,中年妇女停住了,木雕泥塑般的站在那里。她怔怔地看着年轻的战俘,心头一阵剧烈的刺痛。在年轻伤号稚气的脸上,她看到了自己刚刚战死的儿子的影子!

(13)妇女犹豫了一下,叹了口气,那只高举的拳头无力的垂了下来。她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纸裹着的面包,轻轻地递到伤号的面前。年轻的伤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那惊恐的眼睛盯着面包,不敢去接。直到妇女硬把面包塞到他手中,他才如梦方醒,伸手抓起,连裹在面包外面的纸都顾不上撕,就狼吞虎咽的大吃起来。看得出他一定几天没有吃饭,饿坏了。

(14)看到伤号饿成这个样子,妇女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摩着伤号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

(15)悲恸的哭声撕心裂肺,骚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都惊呆了,一个个都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条大街一片死寂。

(16)过了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老人、妇女、孩子,纷纷拿出面包、火腿、香肠等食品,一齐向受伤的战俘涌去……

1.文章第(6)段说“为了防止出现意外”,第(16)段又说“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意外”和“出人意料”在文中的含义各是指什么?

2.文章第(8)段着力描写了战俘们的肖像、神态和动作。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比较分析文中两处划线句中的“惊恐”分别表现了年轻伤号怎样的心理。

4.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费讷隆说过:“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请结合你阅读本文的感受和对这句名言的理解,谈谈你对战争的感悟。

 

1.“意外”是指群众在盛怒之下失去理智,以极端方式(如暴打等)对待战俘。“出人意料”是指群众不仅没有痛打、虐待战俘,反而把食品赠给他们。(4分,各2分) 2.作者之所以对战俘的肖像、神态和动作进行细致描写,旨在表现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这为下面赢得苏联老百姓的同情作好了铺垫。(3分) 3.①处的惊恐表现了年轻伤号面对愤怒的中年妇女的恐惧和绝望。②处的惊恐表现了年轻伤号面对中年妇女的意外的宽容和原谅的惊讶和不解。(4分) 4.符合题意,酌情给分。略(4分) 【解析】 1.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2.了解常用的人物描写手段,明确人物描写手段对塑造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作用。作答时要进行具体分析。 3.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4.只要结合文章内容,答案设计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日:“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日:。“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有仙则(    )                          ②无案牍之形(    )

妻子不觌(    )                          ④未不与书俱(    )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3.阅读[甲]文填空:

[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______;后人常用“芝兰之室”来喻指贤士居所。

[甲]文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和“______”都称得上是 “芝兰之室”。

4.用原文填空。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______”,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______”;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_______”来表达。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题目。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请发挥想象力,描写出颔联所呈现的景象。(60字左右)

2.全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质朴善良的阿长,独立支撑的父亲,负笈远行的信客,弥留之际惦念感恩的老王……读懂了那些普通的人儿,我们就能读懂他们的艰辛;读懂了那些普通的人儿,我们怎能不为他们平凡中的伟大而感动……班级要开展“让世界充满爱”专题活动,请你参与:

1.请为此次活动拟写一个主题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

2.“爱的箴言”__自古以来,有关于爱的名人名言很多。其实你也能根据自己的深刻体会自创一句,下边就请一试身手吧!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行走在古代文人诗词歌赋的园圃中,我们常常能触摸到他们敏感而又丰富、深沉而又蕴藉的内心世界:

1.会当凌绝顶,_________。抒写了杜甫追逐理想的豪情壮志;

2.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郁积了孟浩然出仕无门的焦急无奈;

3.___________,长歌怀采薇。流溢出王绩知音难觅的孤独抑郁;

4.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吟咏出崔颢眷恋家园的浓浓愁绪;

5.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_,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诠释了儒家对世界大同的无限期许;

6.《陋室铭》中的________,________表白了刘禹锡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傲岸节操。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句子,改变地点和内容,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我梦想,来到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我梦想,坐在故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我梦想,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