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8题(14分)。 暑假里,爸爸妈妈都要去外地出差...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8题(14分)。                                                                                

暑假里,爸爸妈妈都要去外地出差,所以我要和七岁的弟弟去济南姑妈家度假。七月里的一天,我带着弟弟踏上了开往济南的火车。坐在车上,我想着上车前妈妈反复叮嘱的话:“在车上,看好弟弟,别让他乱跑,看好行李,不要和陌生的人谈话。”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抓紧了包,看了一眼身旁欢天喜地的弟弟,不断地打量着四周的人,这样提心吊胆地过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到了济南。

站台上人可真多,我一手拎着包,一手紧紧地握着弟弟的手,在人群中四处张望,可是姑妈在哪儿呢?弟弟终于“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我哄着他,心里却越来越紧张:万一姑妈记错了时间怎么办?万一我们走岔了道?万一姑妈……正当我牵着弟弟的手四处寻找时,一个中年男子走了过来:“小朋友,你们要上哪去,没人来接你们?”“我们……”我话刚一出口,忽然想起妈妈的嘱咐连忙拉着弟弟的手,慌忙挤出人群,站在远处,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回头一看,那人笑着摇摇头,走了。我们傻愣愣地站着,姑妈在哪儿呢?

站台上人已经不多了,这时迎面走来一个穿着铁路制服的阿姨,她笑着问:“小姑娘,是不是没有大人来接呀?”“是……噢……不是。”我慌忙改口。现在骗子各式各样,谁能保证她不是呢?我心里想。“小机灵鬼,你看看我挂的工作证。”她一边拍着我的头,一边指着胸前笑着对我说。我疑惑地仔细看了看,终于向她说明情况……最后,我和弟弟在车站的广播室里等到了姑妈。

姑妈不断地向那个阿姨道谢,我却想起那个中年人,也许可以早该相信他,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妈妈的话并不完全对,我要自己学会选择。

1.、中年男子询问“我们”时,“我”为什么拉着弟弟走出人群?穿铁路制服的阿姨询问“我们”时,为什么“我”最终接受了她的帮助?(2分)

2.、中年男子是妈妈所说的“陌生人”吗?为什么?请阐明你的理由。(2分)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段短文的主要内容。(3分)

4.、你认为妈妈叮嘱的话对吗?为什么?假如你遇到类似情况,你会怎么处理?(3分)

5.、请你合理想像,运用语言描写,描述“我”向穿着铁路制服阿姨求助的情景。(4分)

 

1.因为妈妈嘱咐“我”不要和陌生的人谈话;“我”最终接受了穿铁路制服、胸前挂着工作证的阿姨的帮助是因为“我”此时束手无策,不得不求助。 2.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要言之成理。 3.主要记叙“我”和弟弟去姑妈家度假途中因听从妈妈嘱咐,开始没有接受中年人帮助,但最终不得不接受了穿铁路制服的阿姨的帮助的事。 4.对,但不完全对,我们应该加强警惕,但不应该任何人都不相信。 5.提示:想像合理,语言表达要符合人物身份,场面描写要合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论语>十则》,完成下面的习题。(17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孔子,名       ,字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3分)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4分)

(1)不亦                 (2)人不知而不          

(3)诲知之乎               (4)不习乎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 请写出本文中的成语(不少于6个)。(3分)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的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经历,加上你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受来谈一谈你的认识?(60字以内)(3分)

 

查看答案

语文综合运用(5分)

星期天,小林到白云湖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白云湖怎么走?老实告诉我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林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小林听了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呀!”

1..老大爷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2..如果你是小林,你打算怎样向老大爷问路?请写出你问路的话。(3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4分)

(1)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               ,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4)正入万山圈子里,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查看答案

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社会意义的写作方法。课文《行道树》便是用了象征写作手法。

B.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是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白兔和月亮》的体裁是寓言。

C.《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D.晏殊《浣溪沙》是一首唐诗。

 

查看答案

请选出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项为之强(颈,脖颈)群鹤舞于空中(飞舞)

B.怡然自得(安适、愉快的样子)又留蚊于素帐中(未染色的帐子)

C.果然鹤也(白鹤)方出神(正)

D.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吾日三省吾身(每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