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贮蓄zhù 枯涸gū 苦心孤...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蓄zhù     枯gū     苦心孤zhǐ      气势磅礴pángbó

B. 骨hái     静mì     窸窣作响xīsū     踉跄跄liàng

C. 杀lüè     哑yīn    头晕目xuán     更胜一chóu

D. 庇yìng     章xūn    黯然缈piǎo     hài人听闻

 

B (3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55分)

(1) 在我们的心中,总会有这样一个人,让你难忘。这个人可能伟大,也可能平凡;这个人也许就在你身边,也许和你永远没有交集。这个人让你领悟了很多……

请以“有这样一个人”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打开         

要求:①要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选择第二个题目写的要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写作;④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规范、美观;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8分)

农民种地用上“卫星技术”

①平常,当我们提到“卫星技术”时,总以为它是高科技领域的专利,往往为科学家们搞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而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着实使我们大开了眼界。

②那是在北京举办的一个新农村建设科技成果推介会上,当“北京郊区农业资源信息平台”和“3S技术在农业资源与农田环境检测上的应用”两项成果一露面,便引来现场所有与会人员的阵阵赞叹:种地的学问太大了,农民兄弟们再也不能只凭感觉和经验埋头苦干了。

③农业资源信息平台是北京市历史上第一个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决策咨询系统,全部数据均借助卫星遥感等技术获取。这个平台通过搜索气候、地质、水土等信息,对300多个物种的生长特点与北京郊区的自然环境做出定性、定位分析,勾画出一幅精细的作物适种“电子图”。在“电子图”上,北京郊区任何一块900平方米土地最适宜栽种的作物都能清晰地显示出来,并可查询哪些土地适合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在它的帮助下,农民们甚至可以为外来农业作物在北京寻找适宜生长的栖身之地。到目前为止,这项新成果已在北京市3个远郊区县的17万亩土地上推广,获利3800万元。

④“3S”是卫星遥感、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技术的简称,它通过嫁接计算机的网络技术,成为农业生产的“好管家”。它不仅可以根据农业资源的动态变化信息,判断核桃、西洋参、磨盘柿等特色、稀缺农产品的空间分布,而且还能依靠基础地理信息和遥感信息指导农民如何科学浇水施肥,预测作物长势、产量,并对大面积发生病虫害灾发出预警及损失评估报告。譬如:3年前,在“好管家”帮助下,距北京市区近百公里的门头沟清水镇,农民们在15000亩玉米地上破天荒改种薄皮核桃和杏仁,如今获得了平均每亩比种玉米高出10多倍经济效益。

⑤通过分析环境监测数据,“3S”能对土地受污染程度做出判断,指点农民们在极少污染的地块种植直接食用的蔬菜瓜果,在轻度污染但未超标的地块种植粮油牧草,在污染超标但植物尚可生长的地块种植花卉林木,可说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设计师”。

⑥我们坚信,有党中央“三农”好政策作保证,有科研院所提供的高新技术作支撑,再加上农民兄弟们的苦干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景必将一片灿烂辉煌。

1.提取关键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农业资源信息平台”帮助农民生产的流程。(3分)

2.请从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3分)

并对大面积发生病虫害灾发出预警及损失评估报告。

3.画线句子“到目前为止,这项新成果已在北京市3个远郊区县的17万亩土地上推广,获利3800万元”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4.有人认为第④段画线句举的这个例子不恰当,谈谈你的看法。(4分)

5.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党和国家提倡并鼓励当代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或当“村官”,服务农民;或创业,带领他们科学致富。请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22分)

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

师父送至山门。

风雨凄迷,山色空濛。

山风拂动师父银髯,撩起师父衣带。师父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

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

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

师父一怔。

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

是师徒情份实在难分难舍么?

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却又一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怎能丢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

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上跪下了。

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

却是扶不起。

师父愕然。

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父好容易冷静下来,说:“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于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徒儿拜磕在地,说:“师父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

师父说:“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谢师父。”徒儿起来,拱手。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

“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

师父长叹,说:“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

“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

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

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

师父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

徒儿想,他的刀法已经炉火纯青,这一点他自己心里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

“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

师父把撑着的伞收拢,一边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

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你未必一刀能断得了它。”

徒儿知道江湖上有以伞为兵器的,并且巧藏机关,暗器伤人煞是厉害。但是师父所用兵器虽多,唯独没用过伞;况且,这把普通的竹骨纸伞,还是他自己给师父买的,就在附近小镇上一家伞铺里买的。难道师父有什么神功一下子将它变成了铜针铁骨?即使是铜针铁骨,他的天罡刀法只要斜削下去也能将它挥为两段。

徒儿于是想:好吧,就削了这伞,看你老东西还有什么说的!想罢,抽出刀来,运

足平生功力,斜着照准那伞,一刀挥去。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匕。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匕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

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

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1.“风雨凄迷,山色空濛”( 第3段),写景简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4分)

2.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加横线的句子: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师父为什么打寒噤?怎么理解师父的笑?(4分)

3.文中几次写到伞,有哪些含义?(3分)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师父、徒儿的形象。(6分)

5.师父为什么亲手杀死徒儿?最后师父为什么自己也扑下山崖?(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3分)

(1)月色入                     (2)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景,给人清新雅致的感觉。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出作者是一个清

闲无所事事的人。

C.作者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快乐和解脱,他和写《醉翁亭记》的欧阳修志同道合。

D.作者通过赏月色,看积水,与友乐来排解自己被贬谪的悲凉之情。

4.文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2分)

5.请你简要分析文中“闲人”一词的含义。(4分)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

1.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一切景语皆情语,秋天之景总是伴随着诗意,有着别样的情思。

曹操在“               ,            ”之时,临碣石观沧海抒壮志豪情(《观沧海》);陶渊明在秋意渐浓之时,品“                               ”的惬意闲适人生(《饮酒》);范仲淹在“                               ”之时,叹思家忧国将士心(《渔家傲》);李煜在“无言独上西楼,                            ”之际,感命运无常故国亡。(《相见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