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落英缤纷 ②屋舍俨然 ③黄发垂髫 ④惟吾德馨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落英缤纷                    ②屋舍俨然                        

③黄发垂髫                    ④惟吾德馨                        

 

①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②房屋整整齐齐 ③老人小孩 ④只有我有高尚的品行 备无患④绝处逢生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上下文或特定要求填写古诗文句。(5分)          

(1)                 ,恨别鸟惊心。

(2)会当凌绝顶,                  

(3)少壮不努力,                  

(4)周敦颐《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

(5)刘禹锡《陋室铭》中,点明主旨的句子                            

 

查看答案

(四)向中国人致敬(9分)

    我进入巴黎某大学前,每周要上一节对话课。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他常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你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

    第一堂对话课上,我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在我自认为巧妙地回答了他的问题之后,他又提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么?”

    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听清楚你的问题。”

    他清清楚楚地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着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告诉那张脸,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方式很陌生,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受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回看,教授,我,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一起,都转了脸去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话音才落,教室里便响起了一片松动椅子的咔咔声。

教授先生盯牢了我,又递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么?”

“除台湾省外,先生。”

 “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

“政府不允许,先生。”

 “那么,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

“该是我们的父辈,教授先生。那会儿他们还年纪轻轻哩!”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教授却不肯放过我:“依你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如今?”

    “教授先生,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一人做事一人当’。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说,也朝他笑,“我没有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酿就的难题的资格。”

    我惊奇地发现,教授思路十分敏捷,他不笑,而是顺理成章地接了我的话去:“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该是您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上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教授浓浓的眉毛如旗般展了开来又升起:“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在邓小平桌面上?”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教授依然对我穷究下去:“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清楚这一点。”

    我突然一下子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用眼狠狠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对他说,一字一字地:“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天要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国家的。”然后,他两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走。好一会后,两人不约而同地看看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有删节)

1.、法国教授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的主要原因是(   )(2分)

A、中国学生才思敏捷,能言善辩。            

B、中国学生的法语对话能力提高得很快。

C、一个普通中国人都能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捍卫民族尊严。

D、中国人不怕别人的刁难。

2.、文中加点词语,“牙根儿发痒”、“狠狠戳着”、“一字一字地”说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3分)

3.、本文叙述了一位中国学生在法语对话课上回答教授提问的故事,你认为他回答教授的话中哪一句最精彩?为什么?(4分)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最精彩。因为                                                                        

 

查看答案

(三)(14分)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2分)

2..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             。(2分)

3..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2分)

4..“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2分)

5..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2分)

6..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2分)

7..请说一说画“    ”线句子的含义。(2分)

 

查看答案

(二)(10分)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划线的“之”字。(2分)

A、杨子邻人亡羊      之:

B、又请杨子之竖追    之:

2..补出省略成分。(2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3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查看答案

(一)(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本文选自课文《      》 ,作者     ,又名   ,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2分)

2.、下列划线词古今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B、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单指男方的配偶

C、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D、来此绝境   古义:极其优美的环境     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3.、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翻译。(2分)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  ),译文:                                                                             

4.、请写出两个源自《桃花源记》的成语。(2分)

                                 

5.、下列各句中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陶渊明《桃花源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桃花源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2分)

7.、《桃花源记》叙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请谈谈你的看法                                                (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