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二)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回答15~20题。(14分)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二)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回答15~20题。(14分)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本文选用时有删节)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2..选文采用了哪种记叙的顺序?首尾有什么特点? (2分)

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4分)

(1) 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

(2)我决定咬了牙……

4.. 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2分)。

5..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分别是什么?(举一例说明)(2分)

6..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2分)

 

1.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1)顺叙。(2)首尾呼应。结尾照应开头。 3.(1)将就凑合。突出林冲、武松、鲁智深人物个性鲜明,叱咤风云的英雄。为了凑合108人,其他人物个性不鲜明。(2)形象表现决心之大。 4.作者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引导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5.喜欢《水浒传》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例:鲁提辖,武松、李逵。不喜欢《荡寇志》,人物形象模糊。没有个性。 6.人首先对读书应感兴趣。然后多读书,广泛学习知识。最后有选择读好书,对自己一生都有益处。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选文,完成9~14题。(12分)

期    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1)期                (2)去                   

(3)委              (4)顾                   

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中心):            。(2分)

3..“期日中,过中不至”一句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用有原文回答)?(2分)

4..故事中陈太丘的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理由要充分)(2分)

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6.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查看答案

名著积累。(4分)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在学习冰心的作品时,可以阅读《繁星》、《春水》。请阅读下面的小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到你的怀里。

1.《繁星·春水》在内容上表现了哪些主题?它在艺术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1.这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说出两种,并举例)(4分)

2.十多年前,家门前的紫藤萝有什么遭遇?原因是什么?(2分)

3.描写眼前紫藤萝茂盛的句子是哪一句?(2分)

4.点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哪一句?读了文段,如果面对生命中的不幸,我们应该怎么做?(4分)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1)项为之强____________(2)兴正浓

(3)鞭数十  ____________(4)徐喷以烟

2.本文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白鹤青云图、________________、虾蟆吞虫图(2分)

3.翻译句子下面两个句子。(4分)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作者对种种事物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

 

查看答案

仿照例句,再写出两句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4分)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