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1.阅读上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1)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2分)

2.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2分)

 

1.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1分)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1分) 2.运用了静中见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1分)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1分,意对即可)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与赏析(共49分)

(一)(12分)

①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①收之。其妇出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②,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其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

②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早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无预诸儿事。”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③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④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⑤;不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注释】①虎贲(bēn):官名,负责侍卫君主和保卫王宫。②举尔所知: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提拔你所了解的人”。③才流:指才能品级。④才具:才能,才干。⑤会止便止:古人按礼节慰问死者家属时当哭泣。

1. 选出“儿以咨母”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以其境过清

B.策之不以其道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对文章的内容判断不正确的是(     )(2分)

A.第①节主要通过叙述吏部郎许允推荐乡人做官,表现他为官清正不阿、不徇私的品质。

B.选文主要通过记言来表现人物形象,寥寥数语,人物形象毕现。

C.当初许允被捕,全家号哭,只有其妇自若,一点都不忧虑,这是运用对比,来表现许允妇的镇定和胸有成竹。

D.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贤媛》,把许允妇归为“贤媛”篇,这是对其高度的赞美。

3.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①为称职与不    不:               ②勿忧,寻还  寻:        

③早知尔耳    尔:                 ④景王遣钟会看之   遣:        

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2分)                                                        

②会反,以状对,卒免。(2分)

 

查看答案

下列对名著的评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是一个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精神的孩子,他

离家出走是对枯燥、平庸、压抑生活的反抗。

B.《水浒传》中鲁智深在燕青授意下负荆请罪,并杀假宋江将功补过,表现出鲁智深

知错能改,敢于承担责任的英雄本色。

C.《格列佛游记》中的“慧骃”身上被赋予了许多“人”的正面价值,如理性、公正、

平和与诚实等,寄托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追求。

D.《朝花夕拾》中写阿长教少年鲁迅如何吃福橘、讲吉利话,表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

底层的劳动妇女追求幸福的朴素愿望。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2.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中庭地白树栖鸦,                。(王建《十五夜望月》

4.起舞弄清影,                         。(苏轼《水调歌头》)    

5.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最是一年春好处,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7.                  ,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论语》)

9.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鲁迅《社戏》)

10.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微微露出点粉色。(老舍《济南的冬天》)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6分)

浏lǎn                wèi      蓝        静mì     

jīnjīn     有味      兴高cǎi     烈    喜出wàng     

 

查看答案

阅读《习惯成自然》,完成文后小题。(10分)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旦盟查叠盛翌邀:。擅堡丝盎。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分)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