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2.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2.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中庭地白树栖鸦,                。(王建《十五夜望月》

4.起舞弄清影,                         。(苏轼《水调歌头》)    

5.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最是一年春好处,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7.                  ,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论语》)

9.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鲁迅《社戏》)

10.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微微露出点粉色。(老舍《济南的冬天》)

 

1.铜雀春深锁二乔; 2.海日生残夜; 3.冷露无声湿桂花; 4.何似在人间; 5.我寄愁心与明月; 6.绝胜烟柳满皇都; 7.明月别枝惊鹊; 8.思而不学者殆; 9.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10.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6分)

浏lǎn                wèi      蓝        静mì     

jīnjīn     有味      兴高cǎi     烈    喜出wàng     

 

查看答案

阅读《习惯成自然》,完成文后小题。(10分)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旦盟查叠盛翌邀:。擅堡丝盎。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分)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小题。(10分)

①家里冰箱不制冷了,甚至奶牛放屁,都可能影响气候变化。这是夸大其辞、危言耸听吗?

②现在,“全球变暖是不争的科学事实”,2007年2月2日,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指出:近10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报告认为,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气体的增加是近50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③许多科学家都致力寻找全球变暖的因素,美国犹他州大学的肯·奥尔森研究表明:甲烷最初从牛的瘤胃分泌出来进入循环系统,一部分通过打嗝排出体外成为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其加温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0倍。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甲烷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8%,占全球甲烷排放量的1/3。联合国FAO报告称:牛排放的废气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

④中国生态学家、中科院院士张新时解释说,牛、羊等反刍动物在消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主要是甲烷,通过打嗝、放屁的方式排放到空气中,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此外,牛的排泄物也能产生出100多种污染气体。而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废气,甚至超过了汽车、飞机等人类其他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

⑤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发表报告称,饲养业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很大的影响。报告指出,一头牛每年要排出9千克可形成烟雾的污染物,其污染程度甚至超过一辆小型汽车。

  ⑥针对牛放屁对环境的污染,西方国家已开始采取限制牛放屁的措施。英国科学家已为牛设计出环保餐单,以减少牛群打嗝放屁时排放的甲烷含量;美国加州官员也宣布,为了减少空气污染,政府将制定法规,要求养牛业者引进新技术保证牛打嗝和放屁不污染环境;而新西兰则决定向农民征收牛、羊的“放屁税”,以控制对大气的污染。

1.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2.第④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牛、羊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的?(4分)

3.第⑥段中西方国家的做法你赞同吗?你觉得我们中国需要类似这样的措施吗?说出自己的理由。(4分)

 

查看答案

阅读《核工记》一文(有删改),回答文后问题。

余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其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注释:①向背:正面和背面。②雉:城墙垛子。③巅:顶端。④桴:鼓槌。⑤枕:靠近。⑥章:棵。⑦浮屠:宝塔。⑧维:用绳栓着。⑨嘘火:吹火。⑩半规:半圆。⑾候:征兆。

1.解释划线的字。(4分)

①长五分                            ②松外来一衲               

③有客几假寐                        ④供客茗饮               

2.给下面一句划分朗读停顿,停顿两处。(2分)

山 顶 月 晦 半 规,杂 疏 星 数 点。

3.翻译句子。(4分)

⑴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

⑵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4.“桃坠”的雕刻和“核舟”的雕刻,都体现了我国果核雕刻的高度成就。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分析一下“桃坠”雕刻体现出来的特征。(4分)

 

查看答案

阅读白居易的《夜雪》,完成后面题目。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释:①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②衾:被子。

1.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这一场夜雪的景色的。(3分)

2.请分析“时闻折竹声”一句所包含的意蕴。(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