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写作(写作40+书写5=45分) 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我看见了...

写作(写作40+书写5=45分)

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我看见了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观真实人名、校名。

(2) 读下面的材料,按后面的要求作文:

一个10岁发小姑娘于其80岁高龄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大年三十夜,奶奶忽然患了中风病,不马上医治将活不过这三十夜。危急之中,小姑娘拿出了自己买菜积攒下来的50元钱给奶奶治病。可是细心医生却发现,这是一张假币……

要求:围绕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按中考评分标准给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面的选段,填空。(4分)

看到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再说A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的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得叫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A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1.本段文字节选自                    (填名著名称),小说的作者是                        。(2分)

2.文段中的人物A是                ,请写出与这段文字相关的故事名称:    

                                         (2分)

读下面的选段,答题。(4分)

“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爱桑菲尔德——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我没有受到践踏。我没有被弄得僵化。我没有被埋在低劣的心灵中,没有被排斥在同光明、活力、崇高的一切交往之处。我曾经面对面的同我所尊敬的人,同我所喜爱的人——同一个独特、活跃、宽广的心灵交谈过。我已经认识了你,罗切斯特先生;感到自己非从你这儿被永远拉走不可,真叫我害怕和痛苦。我看到非走不可这个必要性,就像看到非死不可这个必要性一样。”

3.从小说的情节看,简·爱为什么会产生“非走不可”的念头?(2分)

4.从选段可以看出简·爱怎样的性格特征?(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材料一  早在一千多年前,从中国起源的端午节就传到了韩国。从1967年开始,“江陵端午祭”就被韩国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保护与扶植。后又经过二十年的精心准备,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及无形遗产”。

材料二 圣诞节,这个源自西方的节日已经变得几乎跟传统的春节一样重要。过去,圣诞节只有外国人庆,与一般中国人无关。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庆祝。然而,过圣诞节的中国人并不信仰基督教,将近90%的中国人也不知道圣诞节的背景、意义。

1.从这两个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分)

2.假如在今年夏天,眉山市将举办一届大型的民俗节。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2分)

3.XX中学将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以“七彩神话”为主题的探究学习是其中的活动之一。请你走进缤纷绚烂的神话天地,走进神奇美妙的神话世界。(4分)

【神话与诗歌】

(1)在下列表格中填出相应的内容。(2分)

神话故事

诗句

精卫填海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A

莫道匹夫枉逐日,艳阳岁岁照桃林

B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神话人物谈】

(2)上面表格中神话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有什么共同特点?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愿望?(2分)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4分)

阅读寓言《曾子杀彘》,回答小题。(6分)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2.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查看答案

文学作品阅读(15分)

西风胡杨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留下的最古老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新疆的塔里木。我去了塔里木。在这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32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3800平方公里的塔里木胡杨林。

胡杨,是最坚忍的树。胡杨能在零上40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那种遇强更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村庄,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所有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胡杨,是最包容的树。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它们和谐共生。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能深达20米去寻找沙下的泥土,并深深根植于大地。如同我们中国人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枝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大中国连绵不息的文化,虽经无数风霜雪雨,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在塔里木我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枯杨,它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着。

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两千年前,西域为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等三十六国的西域文明。拓荒与征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

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熬,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他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仍然留下。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入地即干的沙土上,就能化出漫天的甘露,让这批战士继续屹立在那里奋勇杀敌。

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的胡杨,我担心他们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梦。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想哭,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也许这些苦涩的泪水能化成蒙蒙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不会哭,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疗治,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1.文章以“西风胡杨”为题,联系全文,说说“西风”的具体含义。(2分)

2.文章第一段运用排比的手法,将西域昔日的繁华与今天的滚滚黄沙进行对比,请简要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3.第(7)段中画线句子“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也许这苦涩的泪水能化成濛濛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4.从语言的表达方式来看,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哪种表达?有何作用?(2分)

5.“胡杨的精神还在”,联系全文,分条概述胡杨精神的具体内涵。(3分)

6.胡杨这一形象引起了你怎样的感慨和思考?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慨和思考。(2分)

 

查看答案

议论文阅读(8分)

让“责任感”与孩子的成长同行

暑假刚开始,一位在机关工作的家长,就对读初三的孩子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要求孩子洗涮每天晚饭后的饭碗。开头几天,这个孩子做得还有些兴趣,但5天后,就嚷着要父亲用“奖励”来兑现,不出半月就再也不愿做了。可这位家长很顶真,坚持要孩子男诺言。他说,不在乎孩子做家务的多与少,而在乎孩子有否责任意识和行为。

这位家长的话颇有道理。据笔者所知,现在不少孩子似乎并不真正“认”得“责任”两字,即使对自己的生活琐事也少有责任的概念。某所寄宿制学校就有过政教主任帮学生洗袜子的事情。至于住宿学生将更换的衣服,从外衣到内裤、袜子,周末统统带回家让家长代劳就更不是新鲜事,许多家长也习以为常。就是一些好学生也不乏其例。某市有关部门在对优秀学生候选人进行考察时,曾有意将扫帚、抹布横在他们必经的走道上,结果绝大部分选人或视而不见,或绕道走开了,而他们在道德知识的书面试题中却能对答如流。更令人感叹的是,某所高校不久前在校报上发表了“同学:你的自行车放好了吗?”的文章,也反映出珠乱停放这种不该在大学校园里出现的现象很是严重。因此,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感到:现在一些孩子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太淡漠了。

而在这方面,上海杨浦中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们调查过许多著名学者专家、企业领导及先进人物,发现支撑他们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责任感,于是率先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加强高中生责任感的培养,并作为增加德育实效性的切入口,开展得很有成效。上海师专附小采取高年级学生帮助辅导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也颇有特色。可见,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积极培养的。

人若一旦没有责任,就会放弃现在;忽略责任,就会贻误机会;背弃责任,就会埋没事业。不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我们的教育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就会愧对历史和使命。

在责任面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游戏人生。一个连对自己也没有责任的人,很难想象其会对集体、国家尽责。杨浦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责任感教育是把自然人”通过读书明理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现在多元文化和思想对学校的冲击很大,培养责任感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应当使责任感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生命的有机部分,与成长和使命同行。

培养责任感,重在明白事理后的自觉践行,难在价值取向多元下的思想升华,深在情意事例中的观念内化。杨浦中学的做法值得借鉴,那就是:感受现实,增加学习责任感;从小事做起,在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信任;与长辈对话,理解家庭责任;走向明天,将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这也许是责任感培养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而在孩子刚刚踏入人生的起跑线之际,让责任感培养与他们的成长同行,会使这些未来的国家有用人才终身受益。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教育的使命。教化孩子成“责任人”,这是今天我们培养文明人、高明人、精明人的始点,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摘自2002年8月12日《文汇报》,有删改,作者:苏军)

1.第二段列举寄宿学校、优秀学生、大学生的例子证明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2.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分)                  

3.第六段画线的“也许”能否去掉?为什么?(1分)

4.你从这篇文章中受到什么启发?(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