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议论文阅读(8分) 让“责任感”与孩子的成长同行 暑假刚开始,一位在机关工作的家...

议论文阅读(8分)

让“责任感”与孩子的成长同行

暑假刚开始,一位在机关工作的家长,就对读初三的孩子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要求孩子洗涮每天晚饭后的饭碗。开头几天,这个孩子做得还有些兴趣,但5天后,就嚷着要父亲用“奖励”来兑现,不出半月就再也不愿做了。可这位家长很顶真,坚持要孩子男诺言。他说,不在乎孩子做家务的多与少,而在乎孩子有否责任意识和行为。

这位家长的话颇有道理。据笔者所知,现在不少孩子似乎并不真正“认”得“责任”两字,即使对自己的生活琐事也少有责任的概念。某所寄宿制学校就有过政教主任帮学生洗袜子的事情。至于住宿学生将更换的衣服,从外衣到内裤、袜子,周末统统带回家让家长代劳就更不是新鲜事,许多家长也习以为常。就是一些好学生也不乏其例。某市有关部门在对优秀学生候选人进行考察时,曾有意将扫帚、抹布横在他们必经的走道上,结果绝大部分选人或视而不见,或绕道走开了,而他们在道德知识的书面试题中却能对答如流。更令人感叹的是,某所高校不久前在校报上发表了“同学:你的自行车放好了吗?”的文章,也反映出珠乱停放这种不该在大学校园里出现的现象很是严重。因此,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感到:现在一些孩子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太淡漠了。

而在这方面,上海杨浦中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们调查过许多著名学者专家、企业领导及先进人物,发现支撑他们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责任感,于是率先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加强高中生责任感的培养,并作为增加德育实效性的切入口,开展得很有成效。上海师专附小采取高年级学生帮助辅导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也颇有特色。可见,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积极培养的。

人若一旦没有责任,就会放弃现在;忽略责任,就会贻误机会;背弃责任,就会埋没事业。不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我们的教育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就会愧对历史和使命。

在责任面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游戏人生。一个连对自己也没有责任的人,很难想象其会对集体、国家尽责。杨浦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责任感教育是把自然人”通过读书明理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现在多元文化和思想对学校的冲击很大,培养责任感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应当使责任感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生命的有机部分,与成长和使命同行。

培养责任感,重在明白事理后的自觉践行,难在价值取向多元下的思想升华,深在情意事例中的观念内化。杨浦中学的做法值得借鉴,那就是:感受现实,增加学习责任感;从小事做起,在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信任;与长辈对话,理解家庭责任;走向明天,将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这也许是责任感培养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而在孩子刚刚踏入人生的起跑线之际,让责任感培养与他们的成长同行,会使这些未来的国家有用人才终身受益。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教育的使命。教化孩子成“责任人”,这是今天我们培养文明人、高明人、精明人的始点,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摘自2002年8月12日《文汇报》,有删改,作者:苏军)

1.第二段列举寄宿学校、优秀学生、大学生的例子证明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2.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分)                  

3.第六段画线的“也许”能否去掉?为什么?(1分)

4.你从这篇文章中受到什么启发?(2分)

 

1.证明:现在不少孩子似乎并有真正“认”得“责任”两字,即使对自己的生活琐事也少有责任的概念(1)作用:(1)从反面说明了培养青少年责任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分)(2)为下文的论述奠定基础(1分) 2.道理(1分) 一个连自己也没有责任感的人,很难想象其会对集体、国家尽责(1分)  3.不能去掉,这里“也许”表示一种猜测,如果去掉它,就变成了肯定,这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1分)  4.略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①4点30分,面色沉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②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③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④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要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⑤7点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1..下面对选文有关场景描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场景描写。

B.描写了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港的场景。

C.描写了冯定康告别总督府的场景。

D.描写降下港督旗帜的场景。

2..下面属选文背景材料的一项是(    )(3分)

A.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

B.港督府的修建历史。

C.港督府已成为历史陈迹。

D.皇家游轮和巨幅紫荆花图案。

3..对第②段画线语句的深刻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港督离去,港府依然存在。

B.港督府是英帝国主义侵华历史的见证。

C.香港回归,末任港督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过去。

D.港督府具有古典风格,白色装饰也会慢慢陈旧。

4..对选文第⑤段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3分)

A.写“广场上灯光渐暗”,暗示了英帝国主义的衰亡没落。

B.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对比写法,拿“一百五十六年前”跟“今天”对比。

C.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象征着香港开始了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

D.港岛降下了米字旗说明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阅读《浣溪沙》完成小题。(6分)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七字既点出了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B.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C.“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沉郁、悲凉的羁旅之情。

D.尾句反用白居易《醉歌》“黄鸡催晓丑时鸣”“镜里朱颜看已失”的诗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2..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B.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作者说的人生之“再少”,就是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

C.全诗用浅俗的语言,但“浅浅语亦觉不凡”,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驾驭语意,并使其蕴含韵味的能力,而句中折射的哲理、积极和高亢的情调,千百年来更是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D.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还在于精神的感化和性情的       

②月色溶溶的夜晚,一声        的笛声从远处传来。

③古人说,水是天下最        的,但是它却能摧毁世上最坚硬的东西。

④这种颜色可以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温度过高      机器设备。

A.陶醉清脆柔和损伤

B.修炼嘹亮柔顺损害

C.陶冶悠扬柔弱损坏

D.培养悠长软弱损失

 

查看答案

下列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柳河东全集》

B.《满井游记》——明代——袁宏道《袁中郎全集》

C.《曹刿论战》——春秋——孟子《左传·庄公十年》

D.《劳山道士》——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夏天的雁南飞,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好季节。

B.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继承世界闽商精诚团结、共谋发展的精神。

C.通过这次社区劳动,使她更喜欢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

D.钱伟长老人的一生,是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一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