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8——21题。(18分) ①去年,我生日,爸爸送给我...

(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8——21题。(18分)

①去年,我生日,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  A (a.保存 b.收藏)起来。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微笑着说:“你猜。”“镶着红豆的小别针?是闪光的金项链?”爸爸只笑不开口。我打开一看,原来盒子里装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放大镜,放大境下有一小块红色的有机玻璃,玻璃上镶着“一粒米”。我心想:“这有什么可珍贵的呢?”当我拿起这颗“米粒”用放大镜仔细一看,不禁  B (a.惊叹b.惊呆)了。在这么小的天地里,居然刻着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我一数上面竟刻了三十七个字,在诗的末尾还有一个红色的小章,章上两字:屈茹。用六倍的放大镜看这首诗都有些费劲,但仍能看出那苍劲的笔锋。爸爸说这叫象牙微雕。

②我只觉得好玩,便收了起来。同学们来到我家玩,我便拿出来让他们观看。有一次,同学们在争着观赏时,米粒崩了出去,落进了沙发缝,我够了半天没够着,“米粒”反而越陷越深。几天后,爸爸问我“米粒”收在哪,我吭了半天才说出“米粒”的下落。爸爸一听,满脸焦急的神色,连忙拿来剪子,把沙发给拆了,我躲在一边不说话,看着爸爸好不容易从沙发里寻出这个小东西,抹了把汗,露出笑容。我好奇地问:“干吗这么费劲,不就是‘一粒米’吗?”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③原来,这个微雕的作者屈茹是个教师,从小就  C (a.酷爱 b.热爱)微雕艺术。文化大革命时,他遭迫害,被下放到农场。而屈茹的一手雕刻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出来的。那时,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屈茹就在木头上刻。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便在每棵竹子上都刻上一首小诗,大的小的,粗的细的,高的矮的,就连新生的竹杆上也刻满了。他不顾日晒雨打,也不怕蚊虫叮咬,苦练了十年,渐渐地,练出一手好雕功,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能在这么微小的东西上刻文字,凭的全是一种感觉。这粒米是爸爸拍摄他的微雕艺术时,他赠给爸爸的。

④我望着这粒“米”,明白了它的价值,它  D (a.蕴藏 b.浸透)了屈茹的多少汗水呀!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光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1..给画横线的A、B、C、D四处选适当的词语填空,依次应是:                                。(填字母)(4分)

2..本文点明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

答:                                                     (3分)

3..本文第④段中加点的“一种精神”是指           的精神。(3分)

4..有人说,文章中爸爸在“我”生日的时候送我礼物仅是一粒米,这个礼物太轻了;也有人说,爸爸是送了我一件艺术品,是很贵重的。你觉得礼物的轻重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爸爸的这个礼物合适吗?为什么?(8分)

 

1.b     b     a    b (4分) 2.“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光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3分) 3.只要是表示“执着”意思的词语均可(3分) 4.作为学生礼物的轻重就以是否有意义来评价,(3分)从这个角度来说,爸爸的礼物是合适的,(1分)因为它教育“我”做一件事如果有毅力,有执着的精神就能取得成功。(4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阅读《行道树》文段,完成15——17题(16分)

①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②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其实这一点,我们知道得比谁还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烟。

③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

④当夜来的时候,整个城市里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⑤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过来,贪婪地呼吸着鲜洁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着不被珍惜的清新。

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1..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6分)

2..文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语句是哪句?你怎样理解这句话?(7分)

3..“行道树”象征现实生活中的哪一种人?(3分)

 

查看答案

(一)阅读《<论语>十则》完成10——14题。(2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 从以上语录中找出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       _______。(4分)

2..选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4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A.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不善良的让他改正。

B.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3..下列各句中的“而”字,用法与其它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4分)

A.学而时习之。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思而不学则殆。

D.其不善者而改之。

4..翻译下列句子。(每题2分,共6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 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 (3分)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2分)

(1)不亦乎:              (2)不习乎:             

(3)诲知之乎:            (4)吾日三省吾身:         

(5)学而不思则          (6)士不可以不弘毅          

 

查看答案

古诗积累(12分)

(1)根据课本,给下列古诗文补写出上句或下句。(8分)

①_________________,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                ?传不习乎?。(《论语》)

                                  ,是知也。(《论语》)

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

⑥________________,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2)根据课文,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B.兴尽完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C.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花落去。

E.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F.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21——25题。(18分)

走出地平线

记得少年时代,自己刚刚懂得一些世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我能够走出地平线吗?

站在故乡原野上向周遭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这两个大圆是重合着的,是天和地热吻时留下的痕迹。自己作孩童的时候,看到这个大圆就有了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骥之辔了。反正少年人有的是烂漫的奇思和憨拙的气力,在一个红花黄叶点缀秋光的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

在村头的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子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及至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到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中穿过,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上。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这样不离不弃,如影随形。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它实在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

越是诅恨它,就越要揣摩它们。我发现,在平地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在晴朗天气中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暗天气中就不是;在孩子眼里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再往深处去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诅恨一个原来没有的事物,其实是在诅恨你自己。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子——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想让自己的“环形山”里的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视野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然而,不少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见过。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四壁,人车争路。把地平线还给孩子吧。人,只有感到圈子的存在,才能走出圈子。

随着视野的延伸,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外无边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原来,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事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而当你想到身外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度这个世界,你就会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们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视物极限,你又会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处都是地平线;当你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功与过的双面体,想到儿时虽然没有追上地平线,却凭借它的诱惑,它的向导,走出了父母温暖的怀抱,看到了别处的村落,看到了吹蒲公英的牧童和收获太阳花的村姑,河上人家的粗布帆和缓缓转动的风车木轮,还知道了太阳花又叫望日莲,你又会对地平线表示百倍的谢忱了。

人之所以感觉到世界环闭,人生一世如藏身巨蚌一隅,或许,是他的思想还没有冲破牢笼?

冲破思想的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我敢断定,在茫茫星际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见地平线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4分)

(1)庇护(    )      (2)憨拙(    )    

(3)诅恨(    )       (4)巨蚌(    )

2..文章第1段中,“我能够走出地平线吗?”你认为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

3..作者在少年时追随地平线而对其产生诅恨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4..随着自己认识的加深,作者对地平线又有新的认识,所以作者说:“人,只有感到圈子的存在,才能走出圈子。”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5..作者由对地平线的诅恨,转化为对地平线的谢忱,你认为这种感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试概括一下。(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