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物理试题 >

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百元人民币的长度约15cm B.中学生在1s...

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百元人民币的长度约15cm
B.中学生在1s内心跳约70次
C.九年级物理课本重约15N
D.人的正常体温约38℃
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初步的估测能力. 【解析】 A、一百元人民币的长度约15cm,A选项符合实际; B、一般人的心跳次数约是每分钟75次,故中学生在1s内心跳约70次的说法是错误的,所以B不符合实际; C、根据重力公式G=mg,可得m===1kg,物理课本质量远小于1千克,所以C不符合实际; D、人的正常体温约是36.7℃,所以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喜羊羊发现后方100m处的灰太狼正以15m/s的速度向自己猛扑过来,此时喜羊羊与前方的羊村相距200m.
问:喜羊羊至少要用多大的速度才能安全跑进羊村?
查看答案
(1)小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先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当纸上呈现一个最小光斑时,测得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再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调整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______,目的是______
(2)小强注意到在做光的色散实验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光屏上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彩色光带,经过思考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不同.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进行验证.
a.请在图甲中画出红光、紫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图中F1、F2两点表示焦点)
b.小强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3)如图乙所示,小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适当移动在光具座上的蜡烛和透镜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使透镜向______移动,在光屏上就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某同学探究“视力的矫正”原理,如图所示.他实验观察到如下现象:
①将眼镜甲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只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时,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②将另一只眼镜乙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也变得模糊了,只将光屏靠近透镜移动时,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1)分析实验现象可知:甲乙两个眼镜中,______是凸透镜,______是凹透镜.
(2)在实验现象①和②中,属于近视眼矫正原理的是______,属于远视眼矫正原理的是______.(填写实验现象序号)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小明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及B、刻度尺、橡皮泥、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时玻璃板应该______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实验器材选择相同的两个棋子A、B,其目的是为了______
(3)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
(4)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______
(5)为了说明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应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是______;若______,则平面镜所成的像为______(填“实”或“虚”)像.
(6)小明在实验时,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一组数据,就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______,理由是:______
(7)小明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00'轴(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______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他又将玻璃板绕00'轴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______(选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学校科技小组参加市科技创新大赛,研究光在水和玻璃中的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从实验中得到如下数据,表1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测量数据,表2是光从空气射入玻璃的测量数据:
表1
入射角α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11.3° 22.1° 35.4° 40.9°
表2
入射角α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15° 30° 45° 60°
折射角γ 9.9° 19.5° 28.1° 35.3°
(1)分析表1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______
______
(2)对表1、表2的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