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数学试题 >

如图,某日的钱塘江观潮信息如表: 按上述信息,小红将“交叉潮”形成后潮头与乙地之...

如图,某日的钱塘江观潮信息如表:

按上述信息,小红将“交叉潮”形成后潮头与乙地之间的距离(千米)与时间(分钟)的函数关系用图3表示,其中:“11:40时甲地‘交叉潮’的潮头离乙地12千米”记为点,点坐标为,曲线可用二次函数是常数)刻画.

(1)求的值,并求出潮头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

(2)11:59时,小红骑单车从乙地出发,沿江边公路以千米/分的速度往甲地方向去看潮,问她几分钟后与潮头相遇?

(3)相遇后,小红立即调转车头,沿江边公路按潮头速度与潮头并行,但潮头过乙地后均匀加速,而单车最高速度为千米/分,小红逐渐落后,问小红与潮头相遇到落后潮头1.8千米共需多长时间?(潮水加速阶段速度是加速前的速度).

 

(1)m=30;0.4千米/分钟;(2)5分钟;(3)小红与潮头相遇到潮头离她1.8千米外共需要26分钟. 【解析】 试题分析:(1)由题意可知:经过30分钟后到达乙地,从而可知m=30,由于甲地到乙地是匀速运动,所以利用路程除以时间即可求出速度; (2)由于潮头的速度为0.4千米/分钟,所以到11:59时,潮头已前进19×0.4=7.6千米,设小红出发x分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即可求出x的值, (3)先求出s的解析式,根据潮水加速阶段的关系式,求出潮头的速度达到单车最高速度0.48千米/分钟时所对应的时间t,从而可知潮头与乙地之间的距离s,设她离乙地的距离为s1,则s1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为s1=0.48t+h(t≥35),当t=35时,s1=s= ,从而可求出h的值,最后潮头与小红相距1.8千米时,即s-s1=1.8,从而可求出t的值,由于小红与潮头相遇后,按潮头速度与潮头并行到达乙地用时6分钟,共需要时间为6+50-30=26分钟, 试题解析:(1)由题意可知:m=30; ∴B(30,0), 潮头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0.4千米/分钟; (2)∵潮头的速度为0.4千米/分钟, ∴到11:59时,潮头已前进19×0.4=7.6千米, 设小红出发x分钟与潮头相遇, ∴0.4x+0.48x=12-7.6, ∴x=5 ∴小红5分钟与潮头相遇, (3)把(30,0),C(55,15)代入s=t2+bt+c, 解得:b=-,c=-, ∴s=t2-t- ∵v0=0.4, ∴v=(t-30)+, 当潮头的速度达到单车最高速度0.48千米/分钟, 此时v=0.48, ∴0.48=(t-30)+, ∴t=35, 当t=35时, s=t2-t-=, ∴从t=35分(12:15时)开始,潮头快于小红速度奔向丙地,小红逐渐落后,当小红仍以0.48千米/分的速度匀速追赶潮头. 设她离乙地的距离为s1,则s1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为s1=0.48t+h(t≥35), 当t=35时,s1=s=,代入可得:h=-, ∴s1=t- 最后潮头与小红相距1.8千米时,即s-s1=1.8, ∴t2-t--t+=1.8 解得:t=50或t=20(不符合题意,舍去), ∴t=50, 小红与潮头相遇后,按潮头速度与潮头并行到达乙地用时6分钟, ∴共需要时间为6+50-30=26分钟, ∴小红与潮头相遇到潮头离她1.8千米外共需要26分钟. 考点:二次函数的应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的中线,是线段上一点(不与点重合).于点,连结

(1)如图1,当点重合时,求证: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2,当点不与重合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3)如图3,延长于点,若,且

①求的度数;

②当时,求的长.

 

查看答案

如图是小强洗漱时的侧面示意图,洗漱台(矩形)靠墙摆放,高,宽,小强身高,下半身,洗漱时下半身与地面成),身体前倾成),脚与洗漱台距离(点在同一直线上).

(1)此时小强头部点与地面相距多少?

(2)小强希望他的头部恰好在洗漱盆的中点的正上方,他应向前或后退多少?

,结果精确到

 

查看答案

小明为了了解气温对用电量的影响,对去年自己家的每月用电量和当地气温进行了统计.当地去年每月的平均气温如图1,小明家去年月用电量如图2.

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1)当地去年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各为多少?相应月份的用电量各是多少?

(2)请简单描述月用电量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3)假设去年小明家用电量是所在社区家庭年用电量的中位数,据此他能否预测今年该社区的年用电量?请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如图,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

(1)求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在轴上是否存在点,使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如图,已知

(1)在图中,用尺规作出的内切圆,并标出与边的切点(保留痕迹,不必写作法);

(2)连接,求的度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