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2017年6月7日至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同意加...

2017年6月7日至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同意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实现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时代热点。

材料一: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我们知道这条道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请列举出这条道路开辟之初传播的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文明成就各一例。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经济原因和政策因素。宋朝 “海上丝绸之路”向西最远可以到达哪些地区?

材料三: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材料四: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佛教。 (2)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特点: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时间早。 (4)目的:宣扬国威,显示中国富强。 【解析】 (1)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最初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的是中国的造纸术。同一时期印度的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 (2)宋代之所以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主要的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其中海上贸易商税成为宋代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通道”可知是经济重心的南移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结合所学从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思考回答。第三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宋朝 “海上丝绸之路”向西最远可以到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依据材料三“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可以归纳出时间早;依据材料“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可知规模大;依据材料“27000多名官兵”可知人数多;依据材料“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范围广。 (4) 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国力强盛。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明成祖决定派遣郑和下西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有矛盾、冲突与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与友好交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唐】陈陶《陇西行》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请列举主要史实说明之。

材料二:……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宋】苏辙《栾城集》

(2)材料二中“与朝廷和好年深”的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3)材料三中“靖康耻”指什么历史事件?“胡虏”指哪个民族?怎样认识岳飞抗金的历史作用?

材料四: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明】方孝孺《后正统论》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化而同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写出它的名称。

 

查看答案

材料一: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唐太宗时期,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数比其他科多,录取也比较严格。不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仍未中进士。后来有人写诗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在金殿大门前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唐代人把进士及第比喻为登龙门,说的是一个读书人考上进士后能“一举成为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就成为我国古代读书人的荣身之路。张籍所谓“二十八人初上第,百千万里尽传名”,就是说一旦金榜题名,就能名扬天下。而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则是写读书人中举后的喜悦心情。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主要阐述什么关系?他为处理这一关系采取什么措施(写出一条即可)?

(2)材料二中所提到的科举制度是在哪一个朝代形成的?在哪个朝代得以完善?唐代科举中哪一科最被人们重视?殿试制度是哪位皇帝在位期间创立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唐代人为什么把进士及第比喻为登龙门?

(4)科举制度在在当时产生了什么作用(写出一条即可)?

 

查看答案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徽班进京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徽班进京的时间是

A.唐朝贞观年间 B.明朝洪武年间 C.清朝乾隆年间 D.中华民国时期

 

查看答案

某校文学长廊中悬挂着以下一组图片,它们取材于

A.《西游记》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厢记》

 

查看答案

清朝后期,“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主要表明,清政府(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断绝中外贸易往来

C.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D.禁止官员出海经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