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记录了毕昇发...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记录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并指出用这种技术印书“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元代著名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明,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1)你认为材料一中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创造给后世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  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代海路交通发达。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海路交通发达的科技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  南宋初,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管里,制造出竹管火枪,临阵时点燃发射,烧伤敌人。南宋后期、又有人发明了在竹管里有弹丸的突火抢,点燃后弹丸射出。竹管火枪是枪炮的始祖,从此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

(3)根据材料三指出,火药用于军事对世界有何意义?

材料四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4)根据材料四,请你就航行方面简述中国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降低了书的生产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使纸成为交流思想和提高知识阅历的媒介:等等。 (2)宋元时期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船上指南针的应用;航海家天文地理知识的丰富:等等。 (3)作战方式改变,世界由冷兵器时代迈入热兵器时代;杀伤力威力增强,战争规模扩大;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4)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准备了重要条件。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记录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降低了书的生产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使纸成为交流思想和提高知识阅历的媒介等等。 (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宋元时期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海船上已经使用指南针;航海家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等天文地理知识,这些为宋元时期海路交通发达,提供了科技因素。 (3)依据材料三“南宋初,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管里,制造出竹管火枪,临阵时点燃发射,烧伤敌人。南宋后期、又有人发明了在竹管里有弹丸的突火抢,点燃后弹丸射出”可知火药用于军事方面,改变了作战方式;“……从此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火药的使用使世界由冷兵器时代迈入热兵器时代;据所学,火药的使用,杀伤力威力增强,战争规模扩大;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4)依据题干“航行方面”,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宋朝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准备了重要条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宋、明(前期),以博大的胸襟,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有力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示意图(如图)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什么社会现象?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目的地。(写序号)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海上丝绸之路》

(2)据材料二,指出唐中后期海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的原因。宋朝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三  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追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沦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3)据材料三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奉使西洋”者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和这一事件的世界意义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查看答案

在古代,地方势力的强弱影响着中央政权的稳定。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自高宗永徽(唐高宗年号)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唐朝地方势力的不断壮大对五代十国时期的什么风气形成有重大影响?

材料二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藩镇)屯兵自重,多次赋入自贍(shan.充足。)……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方镇缺帅,稍命文臣权知。……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太平治迹统类》

(2)据材料二,分析赵普“劝上革去其弊”中的“弊”指什么问题?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宋朝统治者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

材料三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意:全都)不逮(意:比不上)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3)据材料三,分析“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元朝实行的什么制度?据所学知识写出元朝时期管辖山东的机构名称。

材料四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推行材料四中措施的皇帝是谁?材料四中地方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的发展趋势?

 

 

查看答案

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术之大成,被誉为“万园之园”。据此可知,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利益于

A.民族关系的和谐

B.社会的急剧转型

C.西方科技的传入

D.国家力量的支持

 

查看答案

清朝有部小说,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有人曾评价“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小说可能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查看答案

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A.思想专制加强 B.传统文化衰落

C.八股取士盛行 D.儒家地位提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