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的发展是一个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的发展是一个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格局的演变相互影响。

材料一:从5世纪末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者在美、亚、非洲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19世纪中期起,英国和欧美各国先后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突破了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的防线,把全世界都囊括进市场经济之中,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何兰《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殖民体系》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材料二:世界一体化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它扩大了资本主义工业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个体系不过是帝国主义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不管是一个帝国主义联盟,还是一切帝国主义强国结成一个总联盟,都不可避免地只会是前后两次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一旦……他们必将重开争夺之战,那个时候也就是这个体系寿终正寝之时。

——陶诗永、宋洪章《火山口上的分赃》

(2)材料二中“这个体系”和“下一轮争夺”分别指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暂时休战”的理解。

材料三: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

(3)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美国政府对美苏关系做出的调整。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调整给世界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第一,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即美欧日及俄中等主要国家和战略区域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第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性主题不会根本逆转……各国战略将主要着眼于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王逸舟《关于多极化的若干思考》

(4)材料四中,“国际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世界格局的态势”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1)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该体系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二战埋下隐患。 (3)由合作转为对抗;形成两极格局。 (4)多极化趋势;经济实力(综合国力)。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从5世纪末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者在美、亚、非洲的殖民扩张,……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为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起,英国和欧美各国先后发生了工业革命。……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根据材料“……这个体系不过是帝国主义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这个体系”指的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一轮争夺”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二战埋下隐患。 (3)根据材料三“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可知,二战后美国政府对美苏关系做出的调整是由合作转为对抗,由战时的盟友,变成敌人。根据所学知识,这种调整给世界格局带来的影响是美苏争霸,形成两极格局。 (4)根据材料“国际关系……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即美欧日及俄中等主要国家和战略区域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可知,“国际关系”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各国战略将主要着眼于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格局的态势”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铁路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见证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历程,中国铁路尤其是中国高铁飞速发展,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阅读下列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展阶段

筑路总里程(公里)

综合统计

初起(1876﹣1894)

473公里,其中官办占69.3%

全国总里程9673公里,东北和沿海地区占比94%.

第一次筑路高潮(1895﹣1911)

9200公里,其中借外资或列强直接修建占83.5%

 

——摘编自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主革命俱已完成,遂积极倡导铁路建设。他曾说:“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修筑铁路,实为目前惟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他提出了修筑10万英里(约16万公里)铁路的宏图伟略,但1912年至1937年不过勉强修筑了区区1万余公里。

——摘编自岳麓书社《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国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部分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西北、西南只有1000多公里。仅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铁路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不但质量差,而且其类型杂乱。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在西北、西南地区建成宝成、青藏和北疆等十几条铁路干线,这两个地区的铁路营业里程上升到全国的24%以上。

——《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分析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宏图伟略”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宏图伟略”在当时难以实现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说说新中国建立后铁路建设有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可能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铁路建设的认识。

 

查看答案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本来只能用于男性的词语描述的对象,现在出现了中性的对等词,例如“housewife”(家庭主妇)变为“house manager”(家庭总管),这说明(   )

A.男女地位已实现平等 B.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

C.妇女得到了完全解放 D.社会对妇女持有偏见

 

查看答案

如下图为中国漫国家绘制的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政治讽喻漫画。漫画家意在揭示马歇尔计划( )

 

A.推动了西欧的分裂与对峙 B.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框架

C.把西欧纳入了美国的势力范围 D.使西欧政治一体化快速发展

 

查看答案

二十世纪30年代,苏联利用当时对苏联工业化有利的国际时机,采取积极政策,从西方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使苏联的国力大大增强,为二战期间有效地抵御住德国法西斯的进攻和取得胜利,以及战后的美苏争霸奠定了经济基础。这个“有利的国际时机”是指(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B.第二次世界大战迫近,各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前的准备

C.西方国家集中力量应对日益猖獗的法西斯势力,放松对苏联的经济封锁

D.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等

 

查看答案

8月15日日本政府以日英同盟及确保东亚和平为借口向德国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中日两国海面的军舰完全解除武装,胶州湾租借地限于9月15日以前无条件地交还与日本,以便将来交还中国。这份通牒发于(   )

A.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D.太平洋战争期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