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铁路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见证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历程,中国铁路尤其是中国高铁飞速...

铁路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见证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历程,中国铁路尤其是中国高铁飞速发展,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阅读下列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展阶段

筑路总里程(公里)

综合统计

初起(1876﹣1894)

473公里,其中官办占69.3%

全国总里程9673公里,东北和沿海地区占比94%.

第一次筑路高潮(1895﹣1911)

9200公里,其中借外资或列强直接修建占83.5%

 

——摘编自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主革命俱已完成,遂积极倡导铁路建设。他曾说:“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修筑铁路,实为目前惟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他提出了修筑10万英里(约16万公里)铁路的宏图伟略,但1912年至1937年不过勉强修筑了区区1万余公里。

——摘编自岳麓书社《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国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部分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西北、西南只有1000多公里。仅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铁路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不但质量差,而且其类型杂乱。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在西北、西南地区建成宝成、青藏和北疆等十几条铁路干线,这两个地区的铁路营业里程上升到全国的24%以上。

——《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分析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宏图伟略”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宏图伟略”在当时难以实现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说说新中国建立后铁路建设有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可能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铁路建设的认识。

 

(1)特点:铁路发展区域分布不平衡;铁路多为列强修筑并被他们直接或间接控制;原因:沿海和东北地区遭受西方经济侵略;自然经济较早解体;西方列强入侵。 (2)根本目的:挽救国家(民族)危亡;原因:政局不稳;战乱频繁;经济凋蔽;技术落后;列强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 (3)变化:铁路里程增加;铁路布局更加合理;铁路设备国产化;事件:一五计划的实施。 (4)经济发展是铁路建设的基本保障;发展铁路建设事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科技创新是铁路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全国总里程9673公里,东北和沿海地区占比94%”可知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是铁路发展区域分布不平衡;根据材料一“9200公里,其中借外资或列强直接修建占83.5%”可知铁路多为列强修筑并被他们直接或间接控制。根据所学知识,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沿海和东北地区遭受西方经济侵略;自然经济较早解体;西方列强入侵等。 (2)根据材料二“……修筑铁路,实为目前惟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可知孙中山“宏图伟略”的根本目的是挽救国家(民族)危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宏图伟略”在当时难以实现的原因:政局不稳;战乱频繁;经济凋蔽;技术落后;列强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等。 (3)根据材料三“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在西北、西南地区建成宝成、青藏和北疆等十几条铁路干线,这两个地区的铁路营业里程上升到全国的24%以上”可知新中国建立后铁路建设的变化是铁路里程增加;铁路布局更加合理;铁路设备国产化。这一变化一五计划的实施有关。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经济发展是铁路建设的基本保障;发展铁路建设事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科技创新是铁路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本来只能用于男性的词语描述的对象,现在出现了中性的对等词,例如“housewife”(家庭主妇)变为“house manager”(家庭总管),这说明(   )

A.男女地位已实现平等 B.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

C.妇女得到了完全解放 D.社会对妇女持有偏见

 

查看答案

如下图为中国漫国家绘制的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政治讽喻漫画。漫画家意在揭示马歇尔计划( )

 

A.推动了西欧的分裂与对峙 B.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框架

C.把西欧纳入了美国的势力范围 D.使西欧政治一体化快速发展

 

查看答案

二十世纪30年代,苏联利用当时对苏联工业化有利的国际时机,采取积极政策,从西方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使苏联的国力大大增强,为二战期间有效地抵御住德国法西斯的进攻和取得胜利,以及战后的美苏争霸奠定了经济基础。这个“有利的国际时机”是指(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B.第二次世界大战迫近,各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前的准备

C.西方国家集中力量应对日益猖獗的法西斯势力,放松对苏联的经济封锁

D.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等

 

查看答案

8月15日日本政府以日英同盟及确保东亚和平为借口向德国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中日两国海面的军舰完全解除武装,胶州湾租借地限于9月15日以前无条件地交还与日本,以便将来交还中国。这份通牒发于(   )

A.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D.太平洋战争期间

 

查看答案

19世纪50、60年代,西方各列强虽然叩关日本,但由于各列强的力量相互消耗、牵制,因而减轻了对日本的压力。英国正急于镇压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美国则忙于南北战争,法国正处在普法战争的前夕,这一切都给明治维新以良好的机遇。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治维新能够实行的因素主要是(   )

A.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日本的闭关锁国状态

B.倒幕运动的成功给予日本良好的机遇

C.列强忙于战争给日本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D.太平天国运动消耗、牵制了列强,减轻日本的压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