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人类社会的发展时常会面临许多危机。处置失当,则遗害深远;应对得当,则能化危机为发...

人类社会的发展时常会面临许多危机。处置失当,则遗害深远;应对得当,则能化危机为发展的契机。而改革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的国家正是通过一次次的改革不断崛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中期,俄日两国针对危机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资产阶级发起了哪些救亡图存的运动?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的措施有哪些?

(4)20世纪50年代召开的万隆会议,因个别西方国家的挑拨和与会各国的相互猜疑而深陷危机,周恩来提出怎样的方针,化危机为各国友好交往的契机?

(5)我国改革开放始于何年?谁被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计师”?

 

 

(1)通过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2)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孙中山等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资产阶级进步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 (3)苏联: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以转嫁危机。 (4)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5)1978年;邓小平。 【解析】 试题(1)本题主要考查俄日的历史性转折。19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但受到农奴制度的严重阻碍。残酷的封建剥削激起广大农奴的反抗,农奴暴动接连不断,动摇了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统治者意识到,废除农奴制度势在必行,而且“这件事自上而下进行比自下而上要好得多”,于是被迫实行改革,这就是1861年改革。同时期的日本,闭关锁国、封建落后。面对内忧外患,一部分中下级武士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武装倒幕,还政天皇。明治天皇于1868年起,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即明治维新。本题答案: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2)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为此,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所做的努力有:戊戌变法(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新文化运动(1915年),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本题答案可以归纳为: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孙中山等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资产阶级进步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 (3)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为了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于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的水平。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行业的严重下降,还引发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纷纷寻找出路。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所走的道路也就不同。1933年美国罗斯福上台后立即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德、意、日三个国家则建立起法西斯专政,企图把经济危机转嫁到他国,它们的疯狂备战,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给人类和平带来了灾难。因此,本题答案可归纳为:苏俄: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以转嫁危机。 (4)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955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召开之际,美国正在对中国进行围堵,并扶持台湾当局制造紧张局势,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周恩来总理不负众望,以卓越的外交才能在会议上三次力挽狂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树立了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外交举动有效地赢得了亚非国家的同情与支持,打破了中国所处的外交僵局。本题答案: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5)本题考查我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邓小平提出要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主张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等。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又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主张。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又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上,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因此邓小平也被誉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因此,本题答案:1978年;邓小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下,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新时期国际秩序,高屋建瓴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西方的交往由来历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班固《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然开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贸易。到宋代,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三: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处,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刘志达《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然骞凿空”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此后,历代政府注重加强与西方的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举出反映该政策的典型史实一例。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海外贸易有什么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新变化的政策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

 

 

查看答案

先进的思想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4、15世纪)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他们不得不借用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文学、艺术作品和其他著作,都鲜明地表现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时代精神。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该材料表明,当时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怎样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它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以人权对抗神权、以法律对抗专制、以科学对抗愚昧的运动……它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2)说出材料二反映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思想。请举出在18世纪,受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发生在欧美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材料三: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3)20世纪初,我国在引进和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思想文化成果有哪些?

材料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内在的一致性是什么?它们分别指导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历史巨变?

(5)思想解放促进社会进步,结合以上材料谈谈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有何启示?

 

 

查看答案

20世纪以来,世界风云不断变化,国际关系格局不断变更调整,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 这些与世界局势变化相关的大事,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冷战”开始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③苏联解体

④两极格局形成.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①④②③

 

查看答案

2016年6月23日,英国进行“脱欧”公投,结果英国脱离欧盟。有分析认为英国与欧盟在经济上和贸易上,双方相互依存度极高,政治上相互帮衬。英国脱离欧盟,势必导致双方利益受损,由此可见当时英国加入欧盟的目的(  )

A. 寻求外交和国家安全

B. 引进科学技术

C. 发展经济和提高国际地位

D. 占据广阔的海外市场

 

查看答案

这是流行于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看有没有牛奶卖。”对这则笑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它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B. 它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 它讽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物质短缺问题

D. 它表明苏联当时的政治体制不完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