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他的诗,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表现出超高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为“诗圣”。他是( ...

他的诗,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表现出超高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为“诗圣”。他是(  )

A. 李白 B. 白居易 C. 杜甫 D. 韩愈

 

C 【解析】 试题此题主要考查本题考查的是“诗圣”杜甫。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带有悲慨的感情基调。他的诗歌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还是写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此题正确答案是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太宗时期,轻徭薄赋,戒奢从简,虚心纳谏,为政宽容,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史称( )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开皇之治

 

查看答案

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的朝代是(  )

A. 唐朝    B. 西汉    C. 隋朝    D. 东汉

 

查看答案

    201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第40周年,是值得中国人民关注和骄傲的一年。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哪一次会议上?会后,在农村是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1984年,我国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心环节是什么?

(2)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列出最初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名称。

(3)中共十五大上新确立的我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党的十九大上提出的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5)党的十九大上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提示:28个字)

 

查看答案

    材料一: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中共十七大报告

材料二:1998﹣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2007年,我国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六大民主领域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因素之后,城镇居民实际增长约13%,超过GDP增长速度;农民增长约8%。

﹣﹣国家统计局网站

(1)材料一中“历史性变化”的伟大起点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概述“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之处。

(3)从材料三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简要分析其成因。

 

查看答案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中国统计年鉴(1983)》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9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如何?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儿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