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 A. 十年内...

“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

A. 十年内战开始    B. 抗日战争开始    C. 全面抗战开始    D. 抗日战争胜利

 

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宛平城、卢沟桥”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故C符合题意;1927年十年内战开始,故A不合题意;1931年九一八事变标志抗日战争开始,故B不合题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公车上书运动)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影响(而五四运动)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材料指出了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是

①范围更广

②影响更大

③参与人数更多

④持续时间更长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上述反映了丝绸之路的(  )

A. 背景 B. 内容 C. 时间 D. 作用

 

查看答案

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下列关于秦长城起止点的叙述,正确是(  )

A. 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

B. 西起咸阳,东到鸭绿江

C.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D. 西起长安,东到山海关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从世界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独立宣言》的发表、明治维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无不如此。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这样,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南方谈话……每一次思想解放都给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材料二:1978 年 12 月 18 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

材料三:2018 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 40 周年。40 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遇到过困难,我们遇到过挑战,但我们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历次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同作用。世界近代史上,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西方主要国家成功进行的革命或改革有哪些?(举两例)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加以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改革开放 40 年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节奏,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政策风靡整个统治阶层和普通大众之中,以至于这个没有限制的“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空白。中等阶层更是只顾眼前利益,以追求利润为最高目的……(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伦敦大雾”事件造成 4700 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盲目放肆地开发,致使资源的消耗过度和大量浪费。

材料二: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同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

材料三:大平原地处美国中西部,19 世纪中叶之前,大平原被标示为“美洲大荒漠”,表明该地区不适合人定居。从 19 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来定居,这里被宣传为“西部花园”“农业天堂”。宣传得以广泛传播,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尽管如此,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农业灾害屡见不鲜,最严重的发生在 1930年代。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农场大量破产,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严重的生态灾难和 19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实际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系已经深陷困境。

﹣﹣高国荣《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美国大平原农业开发为例》

材料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 年联合国将每年的 6 月5 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为治理环境采取的措施。

(2)依据材料三,概括推动美国大平原开发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生态灾难和 1930 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推动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条件。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世界历史上的环境治理对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怎样的借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