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不能成立的是 史实 结论 ...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不能成立的是

 

 

史实

结论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后和平的体系

B

希特勒上台扩军备战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C

罗斯福新政

维护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D

雅尔塔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新点

 

 

A. A

B. B

C. C

D. D

 

D 【解析】 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课本所学,1942年7月,希特勒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使得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这座城市。在此期间,苏军发动了冬季反攻。1943年2月,苏德攻守易位,苏军开始向德军展开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雅尔塔会议是为了尽快打败法西斯国家召开的会议,规定了战后德国的处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问题。D项错误,符合题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后和平的体系。A项正确,不合题意;希特勒上台,在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实行独裁统治,扩军备战,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B项正确,不合题意;罗斯福新政解决了美国经济大危机,维护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C项正确,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某老师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板书。图中①②处应该是(   )

A. ①德国进攻波兰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    B. ①来克星顿枪声  ②萨拉托加大捷

C. ①萨拉热窝事件  ②凡尔登战役    D. ①攻占巴士底狱  ②滑铁卢战役

 

查看答案

以下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表,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了

项目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A. 美德经济迅速崛起

B.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 英法国际地位下降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查看答案

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见证了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本项目全长5000公里,从长安洛阳到中亚的七河地区,涉及到三个国家一共33个申遗点,其中中国是4个省共22个申遗点。

河南省

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陕西省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张骞墓、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

甘肃省

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

新疆维

吾尔自

治区

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峰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北庭故城遗址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表述正确的在括号内划“正确”;表述错误的在括号内划“错误”。

①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是因为古代丝绸之路联通三国、横贯欧亚。(    )

②中国遗产申报点包括古代都城、宫殿群、佛教石窟寺。(    )

③中、哈、吉三国,中国丝路遗产申报点数目最多。(    )

④丝绸之路东起西汉都城长安,西到吉尔吉斯斯坦国结束。(    )

⑤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

材料二

(2)结合材料二,说一说这件出土文物对丝绸之路历史的研究有怎样的价值?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法”的内容。

材料二  新法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怕老百姓不相信,于是在成阳市场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杆,招募百姓中有能把它搬移到北门的,赏十金。百姓奇怪,没人敢移。又宣布:“能搬移的给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搬移了木杆,就给了他五十金。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商鞅这一做法的目的。

材料三  新法实行了一年,秦人到国都投诉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3)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说说你对商鞅的评价。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士人们思考社会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进步。

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

⑤“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4)请按照思想特点为以上主张分类(只填写序号即可)

属于儒家学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道家学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法家学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分封制与西周王朝的兴衰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初分封略表》

主要封国

受封对象

分封目的

姬姓贵族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姬姓贵族

姬姓贵族

姬姓贵族

功臣

先代贵族

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对周人比较温顺并在商朝人中有影响的微子启,以此来统治商的遗民。

 

(1)结合材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有哪些?周天子为什么要分封这些人为诸侯?(4分)

材料二  “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材料三  西周分封制地图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信息,说明诸侯国对西周统治的巩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四  王(注: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3)依据材料三分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的变化,指出变化导致的后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