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材料二  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请回答:

(1)根据材料,你认为“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中国参战军队的名称是什么?司令员是谁?

(2)举出这场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涌现出的2名英雄人物,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精神?

(3)举出材料二中“历史的事实”在中国近代的一个例子。

(4)综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一中的战争对新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  新中国成后,中央人民政府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请回答:

(5)材料三指什么事件?结果如何?

(6)材料一中的战争和材料三中的事件都发生在哪一年?这两个事件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1)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 (2)上甘岭战役;黄继光、邱少云;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3)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先侵略朝鲜,进而侵略中国。 (4)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5)土地改革;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 (6)1950年;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信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材料反映的是抗美援朝。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指挥联合国军入侵朝鲜,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国土上,新中国的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保护。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总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  (2)依据所学可知,抗美援朝中著名的战役有上甘岭战役;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如上甘岭战役中勇堵枪眼的黄继光、严守潜伏纪律被烈火吞噬的邱少云。我们从中感受到的精神有中国人民志愿军舍生忘死、英勇作战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历史的事实”在中国近代典型的例子是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日本首先出兵占领朝鲜,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新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打乱了帝国主义扩大势力范围的战略部署,捍卫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使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激发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5)依据材料三信息“新中国成后,中央人民政府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指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同年冬,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抗美援朝战争和材料三中土地改革事件都发生在1950年,这两个事件所起的共同作用是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打乱了帝国主义扩大势力范围的战略部署,捍卫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使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激发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土地改革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拐点:新中国成立后)

材料一  :……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介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建国初,党和政府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运动是什么?发生在何时?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运动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材料二  :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农业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缺乏生产工具、资金等,为此,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

——八年级下册教材

(3)1955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业实施了什么行动?采取了什么形式?

(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材料三  :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4)材料三反映了,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出现了怎样的严重失误?

(以史为鉴)

(5)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有成功也有失误,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错误出现相同的根本原因是(    )

A. 一些野心家、阴谋家的挑动    B. 党内“左”倾思想的发展

C. 中共缺乏革命和建设的经验    D. 盲目照搬苏联的经验

 

查看答案

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受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①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②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③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自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可以说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特别是社会政治运动的不断开展,甚至在当时人们为新生婴儿所取的名字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如张卫红、李援朝、陈建国、王跃进等。如果从确实反映历史印记的角度,以上四人的年龄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A. 李援朝、陈建国、张卫红、王跃进

B. 陈建国、李援朝、张卫红、王跃进

C. 陈建国、李援朝、王跃进、张卫红

D. 李援朝、陈建国、王跃进、张卫红、

 

查看答案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列措施最能体现创新精神的是

A. 农业生产合作社

B.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 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D.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