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题文)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

(题文)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

A. 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 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 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 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治国理政方面,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与题干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四位古代诗人写的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诗,在四位咏史诗人中,你认为哪一位诗人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最恰当

A. 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B. 宗元鼎:“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C. 李敬之:“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D. 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查看答案

有人说:“隋朝,犹如颗流星 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使南北重新统一 B. 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 隋炀帝时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D. 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赵区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宋代科举考试图

材料三:宋朝时期,民间流行的俗话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作针”宋朝儿童念的《种童诗》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末朝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并分析其利弊。

(4)结合北宋的治国策略,谈谈我们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查看答案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風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三: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材料亠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他开创了怎样的盛世之局?

(2)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唐太宗、武则天分别对这一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材料三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请你仔细观察 图,结合所学内容并回答问题:

(1)上图所显示的工程名称是什么?是哪位皇帝在位时主持修建的?

(2)这个伟大的工程最北端、最南端分别是哪里?这两个地方现在的名称是什么?

(3)这项工程以哪一城市为中心?它开通后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