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有人被称为“诗仙”,有的诗被称为“诗史”,有的诗平易近人,妇孺皆知。

材料二:当年北宋都城的景象,集中反映在一幅绝世名画之上,以至于今天的这座城市,号称有三件“文化宝贝”,就是所谓的“半城水、一幅画、一个故事”。如今“三宝”已然活化成该市颇负盛名的文化旅游项目。

材料三:宋代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词的创作上,其代表人物中,有一位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的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达了爱国的情怀。

(1)材料一中的诗仙是指谁?有“诗史”之称,被誉为“诗圣”的是谁?

(2)材料二中的“一幅画”,具体指的是哪一幅作品?其作者是谁?

(3)材料三中的“代表人物”指的是谁?

(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李白杜甫 (2)《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3)苏轼或李清照或辛弃疾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他被称为“诗仙”;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杜甫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杜甫被称为“诗圣”。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的“一幅画”,具体指的是《清明上河图》;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北宋的张择端。 (3)依据材料信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知,这是辛弃疾的词作,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 (4)开放性题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它不仅“合同为一家”,还“迎进来,也走出去”。

材料一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度。

——柳宗元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入蕃。弄赞率其兵次(到达)柏海,亲迎于河源。

——《旧唐书》

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四:“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材料五: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之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可汗”是西北各部对唐朝哪位君主的称呼?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表明当时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4)指出材料四中高度赞扬的是哪位历史人物?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哪里?

(5)根据材料五指出,这位“僧人”是谁?

(6)从材料四和材料五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唐朝的对外政策怎么样?

(7)学习了两位僧人的故事后,他们身上具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查看答案

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较多.

——《汴河怀古》

材料三: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唐宗宋祖”的姓名。

(2)材料二中提到的“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分别写出此“河”南北两端的古称。此“河”的作用是什么?

(3)历史上将材料三中“朕”的统治称为什么?写出该皇帝在位时除了魏征以外的另一位重臣。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唐朝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至少说出两条)

 

 

查看答案

如图,北宋前期,四川地区的商人购买货物时可能用的货币是

 

 

A. “交子”纸币

B. “会子”纸币

C. 开元通宝

D. 光绪通宝

 

查看答案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B. 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的关系

C. 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 宋辽之间保持了和平局面

 

查看答案

有人说:“……这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对社会上所有阶层的人都是公开和平等的。该制度诞生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