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种。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

材料二  :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兰

丘穆陵

独孤

步六狐

尉迟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指谁?

(2)材料一反映了商君的哪些改革措施?(说出三项即可)

(3)材料二中的表格与哪一次改革有关?这次改革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4)通过上述改革,谈谈你从改革中得到什么启示。

 

 

(1)商君:商鞅。 (2)改革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4)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要顺应时代的要求 【解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商君”是指商鞅。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种。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根据材料二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表格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4)本题属于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要根据国情不断进行改革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后来很多人仍然用这个词表达思想活跃。探究以下材料,走进百家争鸣。

材料一  :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材料二  :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大思想家及大教育家。他有很多的思想主张,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

材料三  :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

(1)材料一中的老子创立了哪家学说?他的学说集中在哪本著作中?

(2)阅读材料二回答:孔子创立了哪家学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3)仔细阅读材料二,将材料中孔子的思想主张按下面的要求分类:

教育主张:

政治主张:

道德和行为准则:

(4)阅读材料三回答:该主张是哪家学派?战国末期该学派的集大成者是谁?

 

 

查看答案

下面是我国东晋著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有人称赞“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有关作品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羲之---《兰亭序》

B. 颜真卿---《颜氏家庙碑》

C. 钟繇---《宣示表》

D. 顾恺之--《女史箴图》

 

查看答案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

A. 郦道元 B. 贾思勰 C. 司马迁 D. 祖冲之

 

查看答案

《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  )

A. 天文学著作 B. 医学著作 C. 数学著作 D. 农学著作

 

查看答案

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反映了公元383年苻坚以80万大军企图统一江南,却以失败告终的淝水之战。交战的双方是

A. 前秦和东晋

B. 前秦和西晋

C. 北齐与东晋

D. 北周与西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