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那一天”令人铭记,催人奋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

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那一天”令人铭记,催人奋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到各公使馆去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1)那一天,火炬高擎。那一天指的是哪一天?和什么历史事件有关?

材料二 

(2)那一天,烽火燎原。根据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七七事变是中国十四年抗日烽火中的重要节点。

材料三  《人民日报》报道:“天色已晚,天安门广场这时变成了红灯的海洋……举着红灯游行的群众像火龙似地穿过全城,使新的首都沉浸在狂欢里直到深夜。”

(3)那一天,民族新生。请谈谈你对“民族新生”的理解。

 

(1)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 (2)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转变抗日态度,国共两党从对立转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只要答出: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从局部抗战转向全民族抗战即可) (3)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旧中国百年屈辱 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可知,那一天指的是1919年5月4日。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 (2)依据材料二图片可知,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转变抗日态度,国共两党从对立转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以,七七事变是十四年抗战历程中的重要节点。 (3)依据材料三“天色已晚,天安门广场这时变成了红灯的海洋……举着红灯游行的群众像火龙似地穿过全城,使新的首都沉浸在狂欢里直到深夜”可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旧中国百年屈辱 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大国的兴衰消长,始终是世界舞台上最受人瞩目的焦点。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迅速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这个体制保证了英国社会有一个相对宽松与和平的环境,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强国之鉴》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英国建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与1689年颁布的哪一部法律文献密切相关?

材料二   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联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摘自岳麓版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

(2)材料二所述史实与日本历史上哪一次改革有关?这次改革后,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独立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186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是南北两种经济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摘自岳麓版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

(3)材料三中所述问题,美国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

材料四  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列宁说:“当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后,我们则必须改变。”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大国崛起》

(4)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经济政策方面各自做了怎样的调整?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上大国崛起的道路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哪些借鉴?

 

 

查看答案

备受国内外关注的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顶层设计规划终于亮相。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3月)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主要是一个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长期规划,更多偏向于一个较为全面的蓝图,涉及到方方面面,但不会提及具体的项目。需要在未来5年、10年、2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去落实,需要跟相关的国家去沟通协商,更多是一个双向的落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西汉时期开辟的、连接亚欧大陆的陆上通道是什么?为开辟这条通道做出重大贡献的是谁?是谁命他出使西域的?

(2)唐朝时期,中日交往盛况空前。日本先后13次派往唐朝访问、学习的使团名称是什么?中日友好交往对日本文化上产生了什么影响作用?

(3)明朝时,明成祖派谁率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他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查看答案

宏观的角度来探究过去,即从长时段和跨学科两方面的视角来探究历史,远距离、大范围观察才能认清历史大脉络。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指出材料一中“三次灾难性的战争”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第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2)材料二中的“三次大革命”是指什么?

 

 

查看答案

20176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为发展经济,宣布退出保护全球气候的《巴黎协定》。吴国盛在《科学的历程》中写进:“……,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他的主要现点认为科技革命影响了(   )

A. 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    B. 世界经济的发展

C. 国家之间的关系    D. 人类生活的方便舒适

 

查看答案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政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一国两制构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