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刘景华在《人类六千年》中写道:“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威尼斯、...

刘景华在《人类六千年》中写道:“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欧洲大西洋沿岸的)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文艺复兴运动

C.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 早期殖民掠夺

 

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故A符合题意;文艺复兴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早期殖民掠夺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3—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手工业生产起飞,行会头目成为资本家,他们直接掌握城市政权;而热那亚海外贸易发达,由封建贵族和富商大贾控制城市政权。前者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后者与此无缘。这一现象说明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

A. 取决于经济实力强弱

B. 延续并发展了中世纪的文明成就

C. 与城市政治状况相关

D. 符合了城市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查看答案

“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材料反映了

A. 小作坊生产的出现

B. 工场手工业的产生

C. 大工厂生产的建立

D. 工厂制度的确立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俄国内忧外患、经济苦难的情况下,苏俄政府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为代表的广大老百姓极其不满,后列宁同志经过充分考虑,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这项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征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完全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灬…这使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阶段过度的道路。

(1)依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21年列宁在俄国实行什么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对俄国有什么影响?

材料二  我们的国家过去经得起考验,今天还会经得起考验,复兴起来,繁荣下去,因此,首先,允许我中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所需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毫无根据的害怕。

——罗斯福总统1933年就职演说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总统1933年就职演说时,美国面临着什么严重问题?罗斯福总统怎样解决这一严重问题?其中心措施是什么?

材料三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1957年与1949年,1985与1960年相比,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什么趋势?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从国家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人类历史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在各个领域不断创新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思想创新)

材料一14﹣17世纪,在欧洲出现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运动。这场运动冲破了天主教会一千多年对欧洲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的统治,淡化了神的主宰地位、强调人性的解放,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

(1)“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对欧洲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制度创新)

材料二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2)材料一中“新的政治制度”是指哪一政治体制?英国资产阶级确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标志着“新的政治制度”确立的事件是什么?

(科技创新)

材料三   1864年,英国煤炭产量已经达到4400万吨,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第一大产煤国。从此,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

——《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深化:低碳之路》

(3)材料三所述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英国中世纪恬静的田园生活被打破后,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历史启迪)

(4)结合以上探究,你认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应该如何做?

 

 

查看答案

近70年的峥嵘岁月,近70年的光辉历程,新中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沉淀着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深刻记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题展开了合作探究活动,请你也加入到他们的探讨活动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巩固政权)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1)刘少奇说:“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取得成就)

材料二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2)从材料二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继续探索)

材料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农业的合作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使全体农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唯一正确道路。

材料四:国家在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上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材料三、四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材料三、四所述的历史任务的完成,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探索失误)

材料五: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求缩短超英赶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4)根据材料五,概括“大跃进”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大跃进”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以史鉴今)

(5)历史的借鉴、历史的智慧,不是无意识得到的,需要理解、感悟和反思历史。请说说你从上述材料中感悟到了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