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

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②“苏湖熟,天下足”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            

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A. ①②④ B. ①③ C. ①④ D. ①③④

 

D 【解析】 试题此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是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苏湖熟,天下足”局面的出现,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所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

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③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

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的材料

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

材料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政策。最重要的两条,一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

材料三:“从来在美国没有另一个人比我们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营企业、私人企业、公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临到毁灭边沿时,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

﹣﹣罗斯福

请回答:

(1)材料一“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为此列宁采取了哪一政策来纠正错误?

(2)材料二在“经济上进行的改革”,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实行什么制度?

(3)材料三中,美国采取的调整指什么?美国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4)上述三个改革的实例有什么共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材料二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

(1)请以英国为例,动手绘制一个表格证明材料一的观点。

(2)材料二中“新的历史条件指的是什么?近代欧洲影响”人心的改变”的重要史实还有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成西方近代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题展开了合作探究活动,请你也加入到他们的探讨活动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巩固政权)

材料一:……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

(1)刘少奇说:“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这是指什么改革有何意义?

(取得成就)

材料二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2)从材料二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继续探索)

材料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农业的合作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使全体农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唯一正确道路。

材料四:国家在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上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材料三、四的都属于什么事件?材料三、四所述的历史任务的完成,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以史鉴今)

(4)历史的借鉴、历史的智慧,不是无意识得到的,需要理解、感悟和反思历史。请说说你从上述材料中感悟到了什么。

 

查看答案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不同朝代的疆域变迁是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识读下列古代四个时期的疆域图,回答问题:

(1)依次写出以上疆域图所属的朝代。

(2)与图一相比,图二的疆域有什么重大变化?原因是什么?

(3)由图一、图三信息可知,当时的朝代分别在地方实行什么行政制度?

(4)根据图四,补充完整这一时期我国疆域的“四至”范围。

西跨            ,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南至              

(5)古今地名的变化也能反映历史的发展变迁。请填写下表空白处对应的现用名。

出处

古名称

现用名

出处

古名称

现用名

图一

河水

黄河

图三

琉球

 

江水

长江

宣政院辖地

 

图二

长安

 

图三、图四

大都、京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