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某学校决定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根据所学...

某学校决定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根据所学知识,他们选择的正确路线应该是

A. 瑞金﹣﹣遵义﹣﹣吴起镇﹣﹣金沙江

B. 瑞金﹣﹣金沙江﹣﹣遵义﹣﹣吴起镇

C. 瑞金﹣﹣遵义﹣﹣金沙江﹣﹣吴起镇

D. 瑞金﹣﹣吴起镇﹣﹣金沙江﹣﹣遵义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三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周恩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者之一。最能印证这一史实的事件是

A. 任职黄埔军校

B. 领导南昌起义

C. 解决西安事变

D. 出席万隆会议

 

查看答案

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A. 九龙司

B. 香港岛

C. 台湾

D. 辽东半岛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首长,同他们 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据统计,明成祖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 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盛况空前。中国的茶叶、瓷器、纸张、纺织、造纸、印刷等物 产,指南针为代表的科技发明,“四书”“五经”、书画等为代表的中华书籍,成为物质文化 交流的重要产品。郑和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 珠、珊瑚、香料等,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

﹣﹣《从郑和下西洋话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西欧殖民者的殖民扩张,连接欧洲、非洲和美洲的“三角贸 易”发展起来。以下为“三角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和平发展是中国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的政策。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德国时发表的演讲

阅读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评价“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中,习近平的演讲向世界传达了怎样的外交理念?依据材料一、二、三,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出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目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如下图所示

材料三: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度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根据材料一,为了改变毛泽东所说的状况,党中央在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什么规划?其基本任务是什么?请例举出这一规划取得的两个主要成就。

(2)材料二中,由A到B有哪两个主要原因?由B到C变化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从中可以汲取什么深刻教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

(4)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查看答案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解放能够推动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两个主张的提出有何共同目的?

材料三: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2)为了让“国人”“脱蒙昧时代”,陈独秀等人在历史上高举过哪两面大旗?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在学习西方上有什么新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在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时应秉持怎样的态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