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以当时其具体情况来说,郡县制推行到如何程度,不可详知。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鲍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分析郡县制推行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法令的影响。

(3)材料三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他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

(4)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

 

(1)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根本上消除了春秋战国以来地方与中央对抗的历史隐患。 (2)推恩令。逐步减小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西汉政权。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汉武帝政治统治的加强 。 (4)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以地缘本位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正确说明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地方与中央对抗的历史隐患,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同时通过郡县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的措施是针对诸侯国的“推恩令”;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通过推恩令使诸侯国被越分越小,逐步减少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西汉政权。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认为应对儒家以外的各家采取压制的措施,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点。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与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都是为了加强统治,维护统一,所以同的作用都是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殉,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中“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分别指的是商鞅变法内容中的哪一措施?

(3)材料二中“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

 

查看答案

图中的人物是我国北朝时期著名的农学家。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他介绍的农业生产经验全部来源于走访

B. 他写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

C. 他的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 他在书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查看答案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 废分封,行县制

B. 废土地国有,兴私有

C. 废旧俗,兴汉化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查看答案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 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查看答案

导致西晋短命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诸侯王的内乱,这场内乱是(    )

A. 六国之乱

B. 七国之乱

C. 八王之乱

D. 九王之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