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羸政)在黄河南北...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羸政)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材料三:

材料四:“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够众望所归,首先是契合了各国求发展、谋合作的共同愿望;第二是中国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被广泛地认同和接受;第三是我们的做法是与各国对接发展战略,平等互利合作。

——《大国外交》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封建领主制”是我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指哪一王朝?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秦王朝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重大举措两例。从材料二可见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汉武帝时代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思想和民族关系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三中丝绸之路路线中的A、E两处名称写出来。这条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5)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我们应该弘扬古丝绸之路哪些精神?

 

(1)分封制。秦朝 (2)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地方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北击匈奴,南服百越,修筑万里长城。 趋势:统一。 (3)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民族关系: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4)A:长安;E:古罗马(或大秦)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5)和平友好、开放包容、(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等。 【解析】 (1)依据材料“封建领主”“在六国的废墟上”等关键词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建立之初,为稳定政治形势,周王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全国大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地方上,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北击匈奴,南服百越,修筑万里长城。秦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时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因此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统一”。 (3)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民族关系上,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4)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大秦)。所以A是长安,E是古罗马(或大秦)。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5)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丝绸之路建在驼背上,建在经贸文化交流上,建在和平上。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交融最耀眼的舞台,它浓缩了亚欧大陆漫长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演进,见证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与交融。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和平稳定是必要前提,开放包容是重要支撑,文明互鉴是动力源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发现历史的规律。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的诠释了这一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贵者累百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据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这一信息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口”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哪个诸侯国?最南的是哪个诸侯国?

(3)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概括其主要措施。

(4)根据材料四,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查看答案

“他生活在曹魏时期,他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这位著名的书法家是

A. 钟繇

B. 胡昭

C. 王羲之

D. 顾恺之

 

查看答案

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

A. 迁都洛阳    B. 改用汉姓    C. 该穿汉服    D. 学说汉语

 

查看答案

《晋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所指出的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稳定

B. 自然条件优越

C. 人口南移

D. 技术先进

 

查看答案

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A. 东汉

B. 东晋

C. 西晋

D. 三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