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处于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的是
A. 孔子
B. 老子
C. 韩非子
D. 孙子
《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其中齐秦楚晋等诸侯国名称的出现是源自于西周的是:
A. 郡县制
B. 科举制
C. 行省制
D. 分封制
“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材料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A. 管仲改革
B. 吴起变法
C. 商鞅变法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秦朝负责监察政府官员的是( )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司隶校尉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最能体现这种意识的战国时期的思想名家是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饱饥懂……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相同颜色的马架车),而将相或乘牛车。上(高祖)于是约法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上曰:“夫农,天下根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景纪》
材料三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汉建立初期面临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是怎样造成的?
(2)材料一、二体现了什么共同认识?由此采取的治国政策是什么?出现了什么局面?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指出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