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对“新纪元”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标志...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对“新纪元”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B.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 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D. 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C 【解析】 此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相关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指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起来”是指中国实现了(   )

A. 全境解放    B. 社会主义    C. 国家富强    D. 民族独立

 

查看答案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合作一分裂一再合作一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两党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

材料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临终遗言

材料二:1927年4月清晨,上海流氓头子黄金荣、杜月笙组织流氓袭击工人纠察队。然后,蒋介石的反动军队以“工人内讧”为由,强行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枪支,并打死打伤工人三百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毁,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日本侵略军有预谋的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哪一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为了完成革命任务国共两党采取什么行动?

(2)结合材料二,说出1927年4月以后国共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3)国共关系的变化使得日本趁虚而入,结合材料三说出日本制造了哪一侵华事变?这一事件发生后,当时的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导致怎样的结果?

(4)材料四中的图一人物在1936年发动了哪一事件?这件事的解决对当时改善国共关系起到什么作用?

(5)说出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史实与图四之间的关系?

(6)当民族前途面临抉择时,上述史实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探索史、救亡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学生最多时达120人,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任教.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里,一些地主、官僚、商人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15万匹。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改善民生。

材料四: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什么派别的活动?结合这则材料分析他们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张?与材料一相比,两者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有何不同?

(3)材料三中的“两个主义”是指什么?为何当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了?

(4)依据材料四分析,民国建立后国民在思想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后来,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5)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你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

西方学者称科举制度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 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晚清废除

C. 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D. 扩大了统治基础,强化了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

②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

③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

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