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白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准书》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怎样的社会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针对于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出现了哪一治世局面?

材料二:“帝引见朝臣,记断北语,一从正青……又诏革衣服之制……改国姓为元氏姓”。

——赵翼《廿二吏札记》

(2)材料二中的“帝”是谁?上述材料体现了他哪些改革措施(举)?这一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3)材料三中④所示是哪一少数民族?四世纪后期该民族建立的哪一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该政权曾任用汉族大臣进行改革,这位大臣是谁?

 

 

(1)汉初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或者经济凋敝,答案贴近即可) 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2)(北魏)孝文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氏;前秦;王猛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白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得汉初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针对于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2)依据材料二“帝引见朝臣,记断北语,一从正青……又诏革衣服之制……改国姓为元氏姓”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依据材料三的地图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地图中④所示是氐这个少数民族,四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该政权曾任用汉族大臣王猛进行改革,在政治上,抵制氐、羌权贵,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在京城一带坚持执法行事,数旬间诛不法贵戚豪强二十余人,百官震肃,在军事上,前秦建元六年统兵消灭前燕,都督关东六州军事,为统一北方作出重大贡献,在经济上,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改进耕作,以致田畴开辟,仓库充实。他执政期间,“关陇清晏,百姓丰乐”,北方呈现小康景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图并回答问题;

(1)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请你写出它的名称。

(2)你知道开辟和维护这一“要道”的功臣吗?请各写出一位。

(3)举出通过这条通道,由汉朝传人西域的物品和技术各一例。

(4)为了加强对这条要道的管理,保护商旅往来,西汉政府设置什么机构?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5)当今,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你认为这一举措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结合下表中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表中结论是否正确,正确的涂“正确”,否则涂”错误”。

 

 

材料

结论

 

(1)

官渡之战,袁绍兵十余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

曹操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

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

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遣一,念之断人肠。”

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4)

东晋在肥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破坏南方稳定,阻碍经济开发。

 

 

 

 

查看答案

东晋初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其中“马”和“王”分别是指

A. 司马昭和王莽

B. 司马炎和王导

C. 司马睿和王导

D. 司马睿和王猛

 

查看答案

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查看答案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句中的“南朝”所包括的四个朝代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A. 齐、宋、梁、陈

B. 陈、齐、梁、宋

C. 梁、宋、陈、齐

D. 宋、齐、梁、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