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下图《伦敦新闻画报》评述的是( ) A. 虎门销烟 B. 《南京条约》 C. 八...

下图《伦敦新闻画报》评述的是(  )

A. 虎门销烟

B. 《南京条约》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辛丑条约》

 

B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图片的内容可知,考察的是鸦片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赔款很多白银还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所以答案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42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该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位于最北边的是( )

A. 厦门    B. 福州    C. 上海    D. 广州

 

查看答案

现在,中美关系影响到世界大局。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研究中美关系发展历史:

材料一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②轻视时期……④赞赏阶段……⑥敌对时期……

——摘编自伊罗生《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

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胜利……

—臧运祜《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三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尼克松在《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1960年11月4日)

材料四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秋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

材料五《时代》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邓小平曾九次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并被该刊评为年1978年度风云人物。

1979年,邓小平访美。这是新中国第一位正式访问美国的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出访前夕,1979年1月1日,《时代》以邓小平肖像作为封面,英文说明是“邓小平,新中国访问者”,内文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请回答:

问题一:材料一所说的第六阶段“敌对时期”,从1949年开始,结束于1972年。这一时期,中美之间直接进行了一场持续三年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场战争的名称是什么?,中国当时进行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最终,中国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分析这场战争的胜利,对中国起了什么作用?

问题二:材料三中,尼克松代表美国反对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是什么?请列举1960年之前新中国开展的一项外交史实予以反驳。

问题三: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你持怎样的观点?运用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

问题四:阅读材料五,结合当时中国的情况分析,《时代》周刊认为邓小平代表着中国新时代形象的理由。

 

查看答案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国梦的内涵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字仪式照片

材料二于右任,陕西三原人,1949年受挟持去台湾;1964年病逝于台湾。临终遗言说:“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材料三1979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及一系列政策主张,标志着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揭开了两岸关系发展新的历史篇章。1992年,两岸双方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的“九二共识”,2008年11月,两岸同时举行了直接“三通”的启动仪式。

材料四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

请回答:

问题一:材料一中的照片拍摄于哪一年?西藏和平解放有何历史意义?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方面,与广大汉族聚集区相比,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实行了什么不同的制度?

问题二:于右任1949年去台湾后,至死未能实现再“见故乡”的愿望,阅读材料二,结合当时政治环境,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中的“九二共识”内容是什么?“三通”是什么意思?

问题三:阅读材料四思考,促使“紫荆”和“白莲”接踵盛开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历史问题的解决,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龙华区发展简史,结合所学知识同答问题:

2016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龙华区。下辖六个街道。以其中的龙华街道为例,1949年以来的发展简况如下:1958年3月,上级将宝安县观澜区一分为二,分置龙华乡、观澜乡。同年10月,龙华乡与观澜乡合并成立“红色人民公社”,后改名观澜人民公社(观澜人民公社的规模,大致相当于今龙华区)。1961年7月,龙华从观澜人民公社分出,成立龙华人民公社。1983年7月,龙华人民公社改为龙华区。此前,龙华一直以农业为主。至今保存的“牛地铺”、“牛栏前”等地名,是那时农业经济发展的写照。1986年10月,龙华区改为龙华镇。20世纪80年代以来,龙华镇先后建立了多个工业区,并形成了“工业路”。1988年,台资企业富士康集团在龙华投资设厂。在此前后,一批中小企业在龙华迅速发展。龙华在由乡村走向城市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请回答:

问题一:1958年3月到7月,龙华、观澜2乡,变成了“红色人民公社”,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建设什么特点?如何评价这种变化?

问题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龙华建立多个工业区,井引进富士康等企业,得益于科么政策?中国实行这一政策,是从何时开始的?

问题三:龙华区是深圳经济特区的一部分。经济特区“特”在哪些方面?经济特区的设立,有何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历史老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同学们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自己家庭和亲戚家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要获得第一手资料,主要运用

A. 调查访问法

B. 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

C. 召开学术交流会

D. 阅读网络资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