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题文)2003年3月20日,美国政府不顾国内外强烈反对,一意孤行地发动了伊拉克...

(题文)2003年3月20日,美国政府不顾国内外强烈反对,一意孤行地发动了伊拉克战争。目前多数人认为,伊拉克战争6年来已成为美国之痛。上古文明时代这里曾诞生了一位武功卓著、文治显扬的君主,他就是(   )

A. 胡夫    B. 汉谟拉比    C. 释迦牟尼    D. 哈夫拉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00年后,苏美尔人先后在两河流域建立了很多奴隶制城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定都巴比伦(今巴格达),B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古代埃及的国王;C项是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宋、元和明朝前期基本上采取对外开放政策,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亚洲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回答问题。

(1)列出唐朝时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一位历史人物。

(2)宋元时期我国海外贸易繁荣,促进该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技术条件有哪些?

(3)明成祖时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他派谁率领船队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了哪里?

(4)清朝前期为了防范外来侵略,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该政策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5)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植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这是开启我国对外开放全新模式的战略构想,我国实施这一伟大战略构想的现实因素主要是什么?

 

查看答案

经济实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标杆,结合下列材料: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节选自杜甫《忆昔》

材料二: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四: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表

年代

明洪武26年

公元1393年

明万历28年

公元1600年

清康熙39年公元1700年

清乾隆59年公元1794年

人口数量

0.7亿

1.97亿

1.50亿

3.13亿

 

 

—摘编自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元”是哪位皇帝的年号?请写出材料一中最能反映这一时期经济繁荣的诗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货币最早的名称和出现的地区。分析它出现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照抄材料不得分)

(4)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总体上呈增长的趋势,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朝都重视发展民族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摘编自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明朝晚期,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后来,沙俄向这一带扩张势力,土尔扈特部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1771年,他们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历经艰辛,终于重返祖国……

—摘编自《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表现,并归纳这些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辽宋议和”的名称。概括宋与辽、西夏签订和约起到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摘抄能反映他们回祖国后受安置情况的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意义。

(4)根据以上材料,请你为促进我国各民族团结提一个建议。

 

查看答案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隋唐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 繁荣与开放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 民族政权并立

D. 中外交往与冲突

 

查看答案

清朝大臣胡中藻因在诗中写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而被杀,这件事反映的是(  )

A. 焚书坑儒    B. 八股取士    C. 厂卫制度    D. 文字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