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下册

材料二:宋朝政府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地“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下册

材料三: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四:清朝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下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政府怎样的政策取向?“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当时哪一技术发明的应用?

(3)材料三中明代初期“惊人的海上远征”主要由谁领导?这次“海上远征“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4)材料四中乾隆帝的话在当时演化成什么对外政策?,纵观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请你说说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

 

(1)鉴真东渡日本、玄类西行天竺、日本派出遣唐使(写出一例即可,。 (2)重视海外贸易。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 (3)郑和。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相处 (4)闭关政策。从开放交流到闭关锁国。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闭关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开放交流才能促进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日本派出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 (2)材料二的“宋朝政府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地‘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表明宋朝重视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得益于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初期“惊人的海上远征”指的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相处。 (4)材料四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表明清朝统治者自以为清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进行贸易,因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纵观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从开放交流到闭关锁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闭关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开放交流才能促进发展,共同进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

材料一:英国大百科全书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元末高明《琵琶记》

材料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式抨击八股文说:“人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回答,这种考试制度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叫什么制度?何时正式诞生?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项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回答,此项考试制度在明朝有什么新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要抨击它?

 

查看答案

闭关锁国政策所带来的最终后果是

A. 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B. 导致了西方列强的入侵

C. 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D. 错失了參与工业革命的良好机遇

 

查看答案

清政府特许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是

A. 市舶司

B. 广州十三行

C. 宣政院

D. 理藩院

 

查看答案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 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

B. 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C. 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

D. 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查看答案

修建于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宫矗立在拉萨红山之巅,作为西藏地标之一,它阅尽了千年沧桑,见证了西藏的历史进程。下列史实中属于清朝管理西藏的措施是(  )

文成公主入藏                              

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顺治帝和康熙帝册封了达赖、班禅           

设置驻藏大臣。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