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走向一体化的世界”为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

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走向一体化的世界”为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渐进的一体化

(1)对哥伦布发现的航线做出完整表述。材料一中A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A是何史实?按照B的表述方式,对C史实做出完整表述。

材料二 于是(富兰克林•罗斯福)除了在1933年6-7月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力图拆除各国关税壁垒,取消英帝国特惠制,希望打进英联邦广大市场之外,也开始着眼于改善美苏关系,关注打开苏联市场的可能性……于是,美苏两国恢复邦交谈判于1933年11月8日至16日在华盛顿举行……11月16日深夜,罗斯福和李维诺夫在恢复邦交的各项协议上签字,结束了16年来两国关系上的不正常状况。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苏关系正常化的经济原因。美苏关系正常化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体化与中国)

材料三当世界走进中国时,曾因地理条件所限,长期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中国,做出了激烈抵抗,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才得以恢复并确保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拒绝世界,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古老国度在不断适应国际化冲击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并因此思路越来越清晰,心态越来越平和。

——顾驶《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3)在材料三所述事件中,哪一事件标志着近代中国被迫一体化?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后美对欧洲推行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什么?

(一体化新动态)

材料四  乔布斯参加的最后一次政府活动是奥巴马主办的宴会。出席实会的都是美国制造业巨头,总统的目的是动员他们把制造业搬回美国。席间各巨头纷纷陈述意见和建议,唯有乔布斯一言不发。奥巴马忍不住问他:“究竟需要什么条件你才肯回来?”乔布斯一句话把他呛住:“回不来了。”

(4)材料四图文体现出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动态是什么?分析出现新动态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对美国近期挑起中美经贸争端而采取贸易保护的做法加以评析。

 

(1)表述:由欧洲(西班牙)出发,经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答出起点、经过、终点方可得分)A史实:早期殖民扩张。C史实表述:垄断组织的形成,发电机、内燃机的创制与使用。 (2)原因:美国希望打开苏联市场,缓解经济危机;苏联工业化也需要得到美国的资金、技术和设备的支援。影响:为二战中美苏合作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事件:鸦片战争。表现: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新动态:反全球化现象(逆全球化现象)。原因:欧美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政治人物支持、西方国家贸易保护等。(任答一点得分) 评析:美国既是一体化的推动者,也是一体化的阻碍者,其做法是冷思维的延续,目的是维护自身利益遏制中国发展,保持政治经济霸权地位;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密切,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违背了时代潮流和世贸原则,损害了别国利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利于美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共同应对经济危机;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任答一点得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的航行由欧洲的西班牙出发,经大西洋,到达了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第二小问,15世纪开始的新航路开辟,促使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所以A的史实是早期殖民扩张。第三小问,根据时间1900年可知,B处的事件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垄断组织的形成,发电机、内燃机的创制与使用。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美国当时面临1929到1933年的俄经济危机,而苏联这个时期经济飞速发展,所以美国希望打开苏联市场,缓解经济危机;苏联工业化发展也需要得到美国的资金、技术和设备的支援。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关系正常化为之后在二战中美苏合作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开始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被迫一体化。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后美对欧洲推行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根第一小问,据图片反映的信息可知,这些现象为都属于反经济全球化的现象。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反经济全球化的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欧美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政治人物的支持;西方国家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等等。第三小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美国既是一体化的推动者,也是一体化的阻碍者,其做法是冷思维的延续,目的是维护自身利益遏制中国发展,保持政治经济霸权地位;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密切,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违背了时代潮流和世贸原则,损害了别国利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利于美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共同应对经济危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一大”何时在A图继续举行?依据材料一,对“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一结论加以说明。

(2)《共产党宜言》是为哪一组织撰写的革命纲领?材料二图A中马克思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分别如何实践发展的?图B中观点邓小平是如何在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中实践的?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汉武帝采取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京师设立学校,又令郡县推举孝廉、茂才,供朝廷选用。儒学与仕途结合起来,要做官非学儒不可,士人都变成儒生了。京师的学校(太学)五经博士当教官,有正式学生五十人,叫做博士弟子,全国各郡保荐学生到博士处受业,待遇同博士弟子一样,名额不定。两种学生都是一年考一次,考上中等的给官做,考下等的黜令退学。又选通经学的小官吏作地方官府的卒吏。职务是用经义装饰政事。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科举选官制是中国文官制的基石。因为它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正造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因此从隋唐时期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选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儒家经义,与各种政务并不相合,主要的目的是笼络读书人,愚化百姓。科举考试的形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从初级到高级的层级考试选拔,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已深深地灌输到应试士子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统治的社会基础

——逮慧娟《同文馆与中国文官制度的近代化》

(1)图A中孔子的言论体现了“  ” 的学说,  其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是最高准则和道德德规范。从孔子到孟子,大体经历了五代,孟子将孔子民本思想发展为“仁政”,主张“民贵君轻”;同时孟子提出做人要有骨气和正气,如教材中“_______”,孔孟民本思想的实质是_______。图B孟子言论被后世凝练为______",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人民勇无畏、甘愿牺牲的民族精神。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是何意图?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选官制度的特点,分析其积极作用。

②科举考试主要科目有哪些?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分析其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文化自信。

 

查看答案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认为:“如果说法国大革命追寻的理想,传之后世的生命比布尔什维克为长;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比1789年更为深远。”“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 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的国家行列    B. 使苏俄退出协约国宣告一战结束

C. 使俄国走上实现现代化独特道路    D. 结束封建统治传播民主共和思想

 

查看答案

英国国王财力不足导致宫廷服饰出现较大变化,王室审美观念也发生相应变化。1691年英国史学家盖伊•米吉这样写道:“英国宫廷内服饰朴素文雅,谦虚内敛,让人觉得之前的英国人那般模仿法国人的着装,是相当愚蠢的。”导致审美美观念变化的根源是      

A. 君主权力受限    B. 文艺复兴深入    C. 工业革命展开    D. 社会经济衰退

 

查看答案

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 传播民主科学观念,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B. 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生活习俗

C. 传入西方思想观念,中国服饰开始近代化

D. 开始机器化生产服装,加剧崇洋媚外现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