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中的“我”是 A. 岳飞 B. 戚继光 C. 郑和...

“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中的“我”是

A. 岳飞

B. 戚继光

C. 郑和

D. 文天祥

 

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诗。“海波平”的意思是荡平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句话表现了戚继光不求名利的高尚品德,表达了他抵御外辱,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因此诗中的“我”是戚继光,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当地“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A. 明朝国威的树立

B. 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

C. 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D. 中国和亚非国家的政治交往

 

查看答案

以下政权不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封建社会的繁荣开放                    B.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C.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至少答出两种,

材料二

(2)说出材料二中两位人物的名字。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作用?

材料三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3)宋朝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点?

材料四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4)材料四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民族,它的名称是什么?

(5)结合上述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查看答案

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写出材料中生产工具的名称?

材料二如下图

(2)《耕获图》中既有插秧又有收获,这反映了宋代江南地区水稻的种植出现了什么现象?从越南引进了什么新的作物品种?

(3)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得粮食产量大大地提高丁,指出来朝时期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