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论是从战争史还是二战以后的世界历史看,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论是从战争史还是二战以后的世界历史看,它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首次宣布正义国家将结成同盟,不仅是为了保护国家免于外来侵略,而且是为了世界一切人的人权免于强权的蹂躏。”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和解在欧洲是以法国联盟体系为基础,在远东则是以华盛顿会议的协定为基础,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维护这两个地区的现状。这一目标在20世纪20年代中得到实现,但在随后的10年中,一切又突然地、决定性地颠倒过来。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壁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美国要承担“自由国家”守护神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

——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国会咨文

材料四: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将进入“碎片化”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形势黄皮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引文最有可能出自于什么文献?苏联为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2)阅读材料二回答,在远东形成的和中国密切相关的“华盛顿会议的协定”具体指什么? “维护这两个地区的现状”这一目标是通过怎样的国际新秩序得以实现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分别指什么?为了承担“自由国家”守护神的使命,美国在欧洲是如何“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的?

(4)在材料四中,未来的“碎片化”时代是指世界格局什么样的发展趋势?结合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你觉得影响国际格局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中国如何才能在未来的“碎片化”时代占有一席之地?

 

(1)《联合国家宣言》;苏联(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派军队进入中国东北对日本作战。(2)《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极权政体:社会主义国家;自由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联合欧洲国家一起成立北约。 (4)多极化趋势。经济实力。坚持改革开放;努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等(言之有理)。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它首次宣布正义国家将结成同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出自于二战时期1942年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第二小问,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加速二战结束做出的努力包括:加入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进行了攻克柏林的战役,派军队进入中国东北对日本作战。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会议协定的内容具体指的是《九国公约》的内容;“维护这两个地区的现状”这一目标是通过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来实现的。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知这是二战结束后美苏进入冷战时期的表现。材料三中的“极权政体”指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自由国家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二小问,为了承担“自由国家”守护神的使命,美国联合欧洲国家一起成立北约集团。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未来的“碎片化”时代是指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影响国际格局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各国经济实力的消长;中国要坚持改革开放之路;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努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等等,才能在多极化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宰相,位高权重,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冲突,导致两汉皇帝不断调整、削弱宰相职权,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从三公逐渐转至三省。                         

——王成等《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汉武帝曾言:“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1708-1718年,由康熙帝主持、来华传教士与清朝宫员协作,采用西方三角测量法对清朝全境进行了大规模的经纬度测量,在此基础上绘制出完整的国家疆域政区地图《皇與全览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秦汉到隋唐中央官制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变更制度”的政治原因,并指出主要的政治措施?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局面,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疆域东北至哪里?列举一例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4) 综合上述材料,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层面分析制度沿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摘自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一年前(1894年)郑观应还只能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严复就在《救亡决论》中第一次呼唤“救亡”这一口号,要求通过改革改变现状,寻求新的出路。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等人筹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李鸿章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救亡”口号提出的事件。这一事件使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开启的事件分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

长沙有“屈贾故里”之称。屈原和贾谊的作品反映出忧国忧民、奋进探索的精神,开启了湖湘文化的源头。(      )

 

查看答案

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暴行。 (      )

 

查看答案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