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青岛中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

(青岛中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

A. 东汉    B. 西晋

C. 东晋    D. 北魏

 

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公元383年”“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的魏晋时期东晋抵御前秦进犯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孝文帝的改革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主要有:第一,规定官吏俸禄,禁止贪污;第二,将国家掌握的荒地分配给少地或无地的农民;第三,迁都(洛阳)和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措施,如讲汉话,穿汉服,与汉族联姻,学汉礼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商鞅为实现民“殷盛”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简要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或者结果。

(3)围绕上述材料和问题,分析影响改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的“魏主”是哪个皇帝?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2)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语言?为此,孝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3)除了材料二中的措施外,孝文帝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查看答案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  )

A. 迁都洛阳    B. 军队战斗力提高

C. 社会矛盾激化    D. 北方民族大融合

 

查看答案

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在这次战役中前秦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前秦首领苻坚骄傲轻敌

B. 东晋的士兵战斗力强,战术正确

C. 士兵不愿意为前秦卖命

D. 前秦士兵大约80多万,人数众多

 

查看答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成果突出,下列成果中属于魏晋时期民族融合成果的是(  )

①胡乐、胡舞受到汉族人民喜爱

②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③“胡”“汉”思想感情难以沟通

④汉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