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北京条约》

 

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内容可知,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白银。《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白银;《北京条约》中规定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    )

A. 济南    B. 上海    C. 京津地区    D. 南京

 

查看答案

2014年中国改革开放36周年。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举办一次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展览。请你协助完成以下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展览一:追根溯源

(1)改革开发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会议上提出的?

展览二:领导风采

 

(2)要展示“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光辉形象,应选择以上哪幅图片?

展览三:农村巨变

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3)上述材料反映出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哪次严重失误?

展览四:开放窗口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4)1980年,我国决定设置经济特区,请写出最早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

展览结语:展望未来

(5)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你认为中华名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底,全国参加初级社的农民占总农户的96.3%,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 某年,《人民日报》连续发表“小麦亩产12万斤”“皮棉亩产5000斤”“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

材料三 为适应“XXX(材料二开展的运动)”的需要,毛泽东等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因此,党又发动了另外一个运动。

材料四 某运动伊始,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在全国各地对历代文物古迹进行了大破坏,烧毁了山东孔庙中“万世师表”匾。

材料五 1966—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一览表

(1)材料一讲述了我国对农业进行怎样的改造?还对其它哪两个行业进行改造?什么时候什么事件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材料二、三分别讲述了什么运动?发生在哪一年?

(3)材料四是指什么运动?请列举该运动现象两个?

(4)结合材料五归纳材料四运动带来的危害?

(5)我们应该从以上材料中吸取哪些教训?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不论成功与失败,对今后的发展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表所示

材料二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人教版八下历史教材

材料三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实现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 如图所示

材料五 “一带一路”的根本属性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从历史上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过去的交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共融共生的关系。如今,“一带一路”65个国家,人口是44亿,占全世界人口的63%。中国虽然是“一带一路”的倡议国、主导者,但不会以老大自居,而是有事好商量,发展共建,利益共享。让“一带一路”上的国家真正得到好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才是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

——中国网

(1)材料一中引起我国各种经济成分比例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在总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具体指什么事件?

(4)根据材料四,图中哪一个字母代表了经济特区深圳?与设立经济特区有关的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 “一带一路”适应了当今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是什么?

(6)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你有什么建议。

 

查看答案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旦社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为此我国实施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已经基本完成。”

——195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2)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哪三个行业的改造?改造的基本完成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材料三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时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

材料四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1979年元旦社论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事产生的?“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