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不论成功与失败,对今后的发展都留下了宝...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不论成功与失败,对今后的发展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表所示

材料二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人教版八下历史教材

材料三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实现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 如图所示

材料五 “一带一路”的根本属性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从历史上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过去的交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共融共生的关系。如今,“一带一路”65个国家,人口是44亿,占全世界人口的63%。中国虽然是“一带一路”的倡议国、主导者,但不会以老大自居,而是有事好商量,发展共建,利益共享。让“一带一路”上的国家真正得到好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才是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

——中国网

(1)材料一中引起我国各种经济成分比例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在总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具体指什么事件?

(4)根据材料四,图中哪一个字母代表了经济特区深圳?与设立经济特区有关的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 “一带一路”适应了当今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是什么?

(6)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你有什么建议。

 

问题一: 三大改造的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问题二:实施“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问题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问题四: B;十一届三中全会。 问题五: 经济全球化;倡议国或主导者。 问题六: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问题一:根据材料一的图片数字的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消除,根据题干的时间是1953-195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引起我国各种经济成分比例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问题二:根据材料二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国家的重工业十分落后,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国政府实行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底,超额完成任务,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问题三:根据材料三“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的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内容是1958年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我国在总路线的指导下走上了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开始了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 问题四:根据材料四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B字母代表了经济特区深圳,这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开放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积累了对外开放的经验,与设立经济特区有关的政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是正确的决策,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局面。 问题五:根据材料五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过去的交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共融共生的关系。”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一带一路”适应了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的“中国虽然是“一带一路”的倡议国、主导者,但不会以老大自居,”的内容可知,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是倡议国或主导者。 问题六: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认为,我们国家应该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大国的作用,提高国际地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旦社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为此我国实施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已经基本完成。”

——195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2)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哪三个行业的改造?改造的基本完成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材料三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时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

材料四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1979年元旦社论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事产生的?“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7年,我国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

(1)材料一中数据的变化与党和政府采取的什么措施有关?该措施是哪一年开始执行的?为该措施的顺利执行准备了条件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 建国后至20世纪末,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2)材料二中,我国1962年的粮食人均产量比1957年低,与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哪次严重失误有关?而1980年以后的粮食人均产量迅速增加得益于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的哪一政策?该政策首先是在哪里实施的?

材料三 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简表(部分年份)

(3)材料三中,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应归功于1978年和1992年中共召开的哪两次会议?它们分别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认识。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材料四 安徽凤阳花鼓唱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革”时)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什么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

(2)材料二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

(3)导致材料三中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走出了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建设篇】

材料一

(1)为新中国成立做筹备工作的会议是什么?图片中宪法的性质是怎样的?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资料来源: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2)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思想引领篇】

材料四

(4)图中会议上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材料中所说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什么?

 

查看答案

为纪念改革开放36周年,同学们回顾历史,总结成就,展望未来,对“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进行探究:

(1)回顾历史

同学们认为:中华民族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请你说出开启这两个阶段的历史事件。

(2)总结成就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引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你知道“书写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的总设计师是谁吗? 20世纪的最后20年,他领导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之路进行过哪些探索?(回答一点)

(3)展望未来

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