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有( ) ①实行...

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有(  ) 

①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④实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A 【解析】试题分析: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①④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而②③属于斯大林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内容。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21年,苏俄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与此有关的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斯大林模式    C. 新经济政策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查看答案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标志是 (  )

A.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    B. 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的成立

C. 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D. 1922年苏联的成立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朱博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他们试图改变封建专制制度,期待以政治近代化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材料三 1894年农历甲午年,这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迟,颐和园条条垂杨秃枝在寒风中颤抖。年逾不惑、踌躇满志的张謇成为全国惊羡的新科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然而他却走上了与传统士大夫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出于对国家权利丧失的愤慨,1896年他毅然弃官返乡兴办实业。

——《古老中国的发展传奇》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提出的口号。

(2)列举“他们的实际行动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的事实两例。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初康有为、孙中山等资产阶级代表为改变封建专制制度,实现政治近代化所做出的主要努力。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兴办的实业名称。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怎样的价值追求?

 

查看答案

进入近代以来,西方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在坚船利炮的威逼下,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1)材料一中条约的签订与清政府哪场战争的失败有关?条约中哪一条款充分暴露了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

材料二: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

——(法国)维克多· 雨果

(2)材料二中的“夏宫”指的是哪里?哪两个强盗对它进行了抢劫?

材料三:慈禧太后在《罪己诏》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3)材料三中“和约”指什么?这一“和约”中的哪一条款体现了帝国主义列强“不侵我土地”的根本原因?

(4)近代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丝绸之路经济带”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谁?

材料二

去往国家

人物

内容

结果

唐→天竺

玄奘

西行取经

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著有 《大唐西域记》

唐→日本

 

六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影响很大

 

 

(2)请将材料二表格中空白处补充完整;说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三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3)依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材料四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与外界隔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

(5)依据以上材料 ,指出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