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结合...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妥协与和平】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蒋中正(1931.8)

材料一

材料二:张伯伦宣称带来了和平

 

 

(1)阅读材料一,面对日军侵略中国,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带来什么后果?材料二中1938年张伯伦挥舞着的文件的签订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抗争与和平】

材料三:中国战场

材料四:欧洲战场

 

 

(2)读材料三,写出中国战场国民党和共产党领导抗战,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各一例。材料四再现了盟军采取什么军事行动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合作与和平】

材料五:……(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Ⅱ)》

(3)二战后,欧洲通过怎样的方式实现了材料五中“再也不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采取这一方式对欧洲各国发展有何意义?

(4)基于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至少两点)

 

(1)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于敌手,人民饱受欺凌。助长了德国法西斯侵略野心,加速了二战爆发。 (2)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诺曼底登陆。 (3)走向联合(或建立欧盟);维护了欧洲安全,提高了国际地位,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任一点) (4) 和平不能建立在对敌的妥协上;面对人类共同敌人法西斯,需要各国携手,才能打败敌人实现和平;加强国际政治、经济合作,有助于减少冲突,实现世界持久和平等。(任2点)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关键词“不抵抗”和时间“1931年”可知是1931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占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沦亡。根据图二的时间“1938年”和人物“英国首相张伯伦”可知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肆意扩军备战,吞并了奥地利,却并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抵制和制裁,德国的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了求得一时的太平,与德、意、法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慕尼黑协定》,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将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中国战场上国民党领导的战役是台儿庄战役,共产党领导的战役有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材料四体现的是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这就是诺曼底登陆,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 (3)本题考查的是欧洲联合的相关知识,从“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可知,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在政治上也逐渐要求走向联合,1993年欧盟成立,欧盟成立后,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欧洲的统一;有利于提高欧盟在国际舞台的地位;有利于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等。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例如:和平不能建立在对敌的妥协上;面对人类共同敌人法西斯,需要各国携手,才能打败敌人实现和平;加强国际政治、经济合作,有助于减少冲突,实现世界持久和平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伟大的思想往往会成就伟大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称:“若就经济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无疑是法国之欧洲。”

(1)从思想文化角度而言,哪一历史事件最能够说明“18世纪的欧洲是法国的欧洲” ?写出一位代表人物。在它影响下,写出19世纪后半期的亚洲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一例。

材料二:这是一群激情荡漾的文人,这是一所海纳百川的学校,正是这群人和这所学校,在20世纪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的狂澜。这场运动的口号“德先生” 和“赛先生”也很快在中国传播开来。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运动? 2014年、2015年的政府报告中都提到“全民阅读”,这次运动中哪一内容最能推动当时的“全民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反对的共同对象是什么?    

材料三:《正道沧桑——500年》,展示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规律。

(3)“由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次尝试是什么事件?“由理想到现实”又指是什么事件?

材料四: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了一篇文章。11日,这篇文章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发表。中国政治思想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4)据材料四回答,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得出了什么结论?为哪一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查看答案

“推进建设一带一路”堪称2016年两会外贸的“最强音”。“一带一路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的历史背景是古代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丝绸之路的起止点的名称。

A:         (城市);   E:             (国家或地区)

材料二  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朝时,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面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袭、围困,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宋朝发展出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高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发展出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高峰”的原因。

材料三:在十五世纪,中国皇帝发动了七次大规模的远洋探险,远航船队历经东南亚、印度、波斯湾和东非的多个港口。             

——摘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3)材料中七次远航的航海壮举指什么?七次远航航海家最远到达了哪些地区?

材料四:明朝时期实行海禁,海上丝绸之路衰落。而西方国家在航海史上却不断探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4)上图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此事件从地理角度上有何世界意义?       

材料五:在推进一带一路,加强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的过程中,李克强说: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

(5)互联网是哪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果?我国在“经济飞起来”中积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查看答案

下列现实生活中涉及的科技发明,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是(    )。

A.访问互联网                     B.用手机打电话

C.用数码相机拍照                  D.在电灯下看书

 

查看答案

当今国际社会中,在美国领先世界的同时,欧盟努力地用一个声音说话,“金砖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一现象表明   (    )

A. 当今世界的发展问题基本解决    B. 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C. 经济发展趋向全球化    D. 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基本建立

 

查看答案

2015年5月9日,俄罗斯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庆祝卫国战争胜利日和二战欧洲战场胜利70周年。“70年前这场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是(    )

A德国进攻波兰                     B珍珠港事件

C斯大格勒战役                   D诺曼底登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