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再现了人类迄今为止展开的最大规模的交战,还有战场之...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再现了人类迄今为止展开的最大规模的交战,还有战场之外的斗智斗勇,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外交舞台上的明争暗斗,以及一场场局部战争的来龙去脉。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2分)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主要针对的是哪个国家?(1分)

(3)“把体面的和平从德国带回了唐宁街”,“为了和平我们牺牲了捷克”“我建议你们安然睡觉去吧”这是英国首相参加了一次重要会议后所发表的言论,请问这次会议他们推行了什么政策?(1分)这个政策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2分)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哪些重大军事行动体现了《联合国家宣言》的精神?试举一例。(1分)

(5)当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的时候,当世界沉浸在喜悦与悲伤、希望与绝望、激情与冷漠之中时,一个巨大的历史命题重新摆在人类面前:怎么样才能避免这一切重演呢?请谈谈你的看法。(1分)

 

(1)同意:萨拉热窝事件是恐怖袭击事件,这一突发事件给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成为德国和奥匈帝国发动战争“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一事件的严重危害性已被历史所证明。没有这种恐怖暗杀事件,大战就可能推迟甚至避免。(1分)帝国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的规律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仍然存在,但“二战”后同样存在,但“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并没有引发世界大战。相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并未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而只有德意日轴心国集团,却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分) 不同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改变了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过分世界; 在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矛盾斗争中,欧洲列强之间形成了三对基本矛盾。这三对矛盾的发展导致了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形成。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和对抗,加剧了战争危机,引发了世界大战,即使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也会发生世界大战。(评分说明:任选一种观点作答,共2分) (2)德国。 (3)绥靖政策;英、法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是30年代反法西斯斗争受到挫折的原因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也损害了自身的利益,以致于在大战中损失惨重。 (4)英美盟军诺曼底登陆;苏联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美国对中国的抗日援助;易北河畔会师;攻克柏林战役。(答对1个即可) (5)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增强本国综合国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6)本小题主观性较大,可以从反对战争、爱护和平等方面去思考。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结果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结果。而萨拉热窝事件是战争的导火线或者说是个借口而已;前者是必然的,只是迟早问题,后者是够然性的事件。 (2)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三国同盟失败而告终,协约国为了制裁德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制定了《凡尔赛和约》。 (3)根据二战爆发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可知,这次重要的会议是慕尼黑会议,1938年9月,由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召开会议,主要内容是决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英、法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并最终自食其果。 (4)根据所学知识,《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的标志,二战中的重大军事行动体现《联合国家宣言》的精神,是指各国团结起来集中力量一起消灭法西斯势力的军事行动,如英美盟军诺曼底登陆;苏联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美国对中国的抗日援助;易北河畔会师;攻克柏林战役。等等。 考点:本题考查两次世界大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新中国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注农村问题,在农村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政策性探索。既有成功也有失误。

请回答:

(1)写出失误的一次探索事件名称。(1分)

(2)选择成功的一次探索,谈谈其意义。(2分)

(3)从以上探索的成功或者失误中,对你有何启示?(1分)

 

查看答案

某班同学围绕“周年热点”这一主题,分组进行了历史探究活动。第一组探究的内容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第二组探究的是“中国共产党——90周年”。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第一组:20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100年,在这100年里,中国人民醒过来了,为使中国人民“醒过来”,1894——1911年间,孙中山作了哪些努力?为什么后来孙中山会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4分)

(2)第二组: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哪一年?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5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2分)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分)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学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学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C.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D.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探究二 经济篇

(3)(1分)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是        

(4)(2分)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我国古代史上最典型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大变革。

探究三 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5)(2分)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 说出我国宋、元时期的主要的文学表现是什么?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探究四 感悟篇

(6)(1分)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上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幕。“这一幕”应是

A.法国签署停战协定                      B.日本签署投降书

C.意大利签署停战协定                    D.德国签署投降书

 

查看答案

在两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具有创造性和标志性的成就是

A.富尔顿的汽船和马可尼的电报

B.瓦特的蒸汽机和电子的广泛应用

C.史蒂芬孙的火车机车和贝尔的电话

D.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机和莱特兄弟的飞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