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2分)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分)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学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学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C.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D.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探究二 经济篇

(3)(1分)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是        

(4)(2分)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我国古代史上最典型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大变革。

探究三 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5)(2分)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 说出我国宋、元时期的主要的文学表现是什么?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探究四 感悟篇

(6)(1分)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度 (2)C (3)水稻或粟 (4)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5)宋词或元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或火药的广泛运用) (6)继承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秦朝的行政制度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天下分为36个郡,该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元朝地方行政则创置行省制度。除称为“腹里”的地区(指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 (2)根据题意“大公无私”、“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可知,作者认为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3)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粟,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根据题意“社会大变革时代”这是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是指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牛耕的推广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 (5)根据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可知,苏轼是打文豪、大词人,词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文学载体;元朝是戏曲的黄金时期,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科技方面有毕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还有火药的发明等。 (6)本小题主观性较大,可以从继承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等方面去思考。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上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幕。“这一幕”应是

A.法国签署停战协定                      B.日本签署投降书

C.意大利签署停战协定                    D.德国签署投降书

 

查看答案

在两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具有创造性和标志性的成就是

A.富尔顿的汽船和马可尼的电报

B.瓦特的蒸汽机和电子的广泛应用

C.史蒂芬孙的火车机车和贝尔的电话

D.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机和莱特兄弟的飞机

 

查看答案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官方语言都与近代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有关,与印地语同为印度的官方语言的是

A.英语             B.法语             C.西班牙语         D.葡萄牙语

 

查看答案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开始全面衰退。为解决此危机,可以供我们借鉴的历史经验是

A.罗斯福新政                           B.赫鲁晓夫改革

C.匈牙利改革                           D.建立反法西斯联盟

 

查看答案

1874年,日本人将“Se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