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191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世界大战爆发,其导火线是 A.三国同盟形成...

191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世界大战爆发,其导火线是

A.三国同盟形成                         B.三国协约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德国突袭波兰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一战历史史实的识记能力,分析题目,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王储在南斯拉夫的萨拉热窝遇刺,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因此本题选C。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今天是星期天,清晨起来,我一边听着老式的①留声机,一边用②洗衣机洗着衣服,天气很热,③电风扇带来的习习凉风,使我清凉了不少,隔壁传来④油印机的嘈杂声,远处⑤火车的轰鸣声偶尔响过,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在某学生写的这篇日记中,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有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查看答案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等纪念馆展示历史的共同主题是( )

A.革命根据地的壮大                      B.人民政权不断巩固

C.国共合作,抗击日本                    D.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查看答案

到今天为止,它的国家历史存在的时间也许还没有中国某个封建王朝存在的时间长久。可正是年轻的它,在短短的200多年时间里,创造了人类迄今为止最多的辉煌。今天,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步入美国历史的探寻之旅。请阅读下列有关美国的材料。7分

材料一:“我们以这些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利宣布: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国国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选自初三历史教科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1858年6月林肯的演讲:“‘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1858年6月林肯的演讲《裂开了的房子》

(1)材料一出自美国独立战争中颁布的一部重要文献,它被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这部文献是什么?(1分) 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是谁?(1分)他为美国人民作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1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裂开的房子”指什么?(1分)而当时南北双方斗争的焦点是什么?(1分)

(3)在美国人心目中,没有人能代替亚伯拉罕·林肯的位置,他始终在最受美国人爱戴的总统评选中稳居第一。你认为这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通过对美国历史的初步探究,请你简要归纳美国能够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1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学(本题8分)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请你们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到的一切都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俄历2月

材料三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三分别涉及了俄、日历史上哪次重大改革?(2分)两国的改革在性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来 “保护地主的利益”? (1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俄皇的这次改革其实质是什么?(1分)

(3)日本政府在这次改革中采取什么措施“求知识于世界”?(1分)这次改革对日本有何重要影响? (1分)

(4)日本在经历了这次改革后的崛起带给我们什么启示?(1分)

 

查看答案

2012年夏季奥运会在伦敦举行,英国成了当时举世瞩目的焦点。其实早在16—19世纪上半期,英国就是当时世界上的“领头羊”,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曾领跑于世界。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本题8分。

材料一 在经历了17世纪的革命后,面对穷人的寒舍,英国民间曾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一说法来源于英国历史上一位首相老威廉·皮特曾经对国王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作过的精辟的解释。

材料二  就在1689年的秋天,一群人开始共同统治一个国家,虽然这群人都是贵族,没有平民。但它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进步,它标志着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正式结束了。                                          ——(《大国崛起》)

材料三  图一: 珍妮纺纱机               图二:改良的蒸汽机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四  2012年5月1日,第41届世博会在上海举行,而160多年前,第一届世博会却是在英国召开。当时,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一流的国家,没有人怀疑英国的强大。……在那届世博会上,其他国家展出的大多是农产品和艺术品,而英国大量展出的却是能够承担以往只能靠人工而无法借助机械的帮助来完成工作的“神奇的机器”。

材料五  自从全球涌现出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后,烟囱、厂房、机器轰鸣声,打破了人民恬静的田园生活。……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利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之后,瑞典学者阿伦尼鸟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回答,英国历史上最早颁布哪一部法律文献来限制国王“进入穷人寒舍”的权力?(1分)

(2)在材料二中,“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的结束是指英国确立了哪一种政治制度(1分)

(3)材料三中的图一所示发明在英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1分)图二所示发明最终将人类带入什么时代?(1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英国在当时成为一流强国的原因。(1分)举出两例如材料中所说的“承担以往只能靠人工而无法借助机械的帮助来完成的工作”的交通工具。(2分)

(5)请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1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